以伊停火之后,和平还有多远?

2025-06-25 08:04 来源:南方日报

6月24日,关于伊朗与以色列停火的消息可谓瞬息万变,令人眼花缭乱。

武力换不来中东和平,对话谈判才是根本出路。尽管停火之后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双方互提条件、互留狠话,看上去依旧火药味十足,但一切有利于和平的努力都应该鼓励。

综合现有信息,还有诸多疑问待解:究竟谁胜了?这是以战止战吗?和平还有多远?

(一)

美国、以色列、伊朗不约而同宣布“胜利”了,难道这场冲突是“三赢”结果?

最早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于当地时间6月23日晚在其社交平台上以全大写字母宣告“恭喜大家!”,并单方面宣布以色列与伊朗已达成一项“全面彻底的停火协议”。

几个小时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表示,以色列国防军已实现其在伊朗的所有战争目标,并确认以色列同意停火。

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当地时间24日午间就与以色列停火发表声明称,伊朗武装部队“对敌人的侵略进行了反击,粉碎了敌人的邪恶行径”,取得了对以作战胜利。

这不免让人想起一个多月前的印巴冲突——基于双方对战果的评估差异,印巴都高调宣布赢得了冲突的“胜利”。但明眼人都清楚,不管是从军事表现来看,还是从战略目标达成度来看,抑或是从国际舆论来判断,巴基斯坦都占据了更为明显的优势。

客观来看,以色列对伊朗发动先发制人打击,不仅袭击了伊朗境内的导弹发射和储存设施,还定点暗杀了多位伊朗高级将领和核科学家,伊朗损失惨重。另外,美国还直接“下场”空袭伊朗福尔道、纳坦兹和伊斯法罕三处核设施,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当然,伊朗也对以色列进行了多轮空袭,造成城市建筑损坏和人员伤亡。为报复美军空袭伊朗核设施,伊朗还对美军位于卡塔尔的乌代德空军基地发动导弹袭击。特朗普则表示,“感谢”伊朗方面提前通知,使美方得以及时采取防护措施,避免人员伤亡。

从中不难看出,伊朗并未取得明显优势,而考虑到空袭后的满目疮痍以及无辜生命的消逝,这场冲突根本没有“赢家”。

(二)

在美国和以色列看来,空袭伊朗是为了“以战止战”,果真是这样吗?

它们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如果现在不动手,等伊朗真正拥有核武器后,威胁更大,后果也更加难以控制,所以与其等到无法挽回的那一天,不如先发制人、以战止战。

“以战止战”是一种古老的战略思想,其核心内涵是通过正义战争消除非正义战争,最终实现和平稳定。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都是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也是典型的“以战止战”。

反观美国和以色列的空袭,以臆测的伊朗核威胁为借口,也没有获得联合国的授权,毫无正当理由可言。从国际法上看,空袭伊朗严重违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侵犯伊朗的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严重冲击国际核不扩散体系。所以说,这不是正义之战,不是以战止战,而是弱肉强食式的霸权之战,是无视国际准则的肆意妄为。

从默许纵容以色列袭击伊朗,到亲自“下场”空袭伊朗核设施,再到以推动伊朗政权更迭相威胁,以及高调宣布以伊达成停火……美国的所作所为,本质上是以武力相胁迫的霸权行径,反映出其一贯奉行的零和博弈思维,堪称“强权政治的极致体现”。

国际舆论认为,美国以霸权、霸道、霸凌的武力手段和“丛林法则”应对国际问题,令美国在国际社会信誉尽损、公信尽失,已成为国际秩序的“头号破坏者”。

(三)

事实上,在停火计划从宣布到生效前的几个小时里,以伊冲突并未停歇。

北京时间24日13时许,以军发表声明称,以军“在过去几小时内”打击并摧毁了伊朗西部的导弹发射装置。以军同时表示,伊朗在约2小时内向以色列发射了6波导弹。

而在特朗普宣布停火生效后,以军又指责伊朗向以色列发射导弹,以国防部长卡茨指示以军对伊朗“违反停火协议的行为作出有力回应”,猛烈打击伊朗首都德黑兰市中心的目标;伊朗武装部队总参谋部则否认在停火生效后向以色列发射导弹。

这说明以伊停火的基础非常脆弱,停火能持续多久也尚存疑问。此次冲突或令伊朗核问题的前景更加复杂,两个中东“宿敌”能否实现真正和平,仍要打一个问号。

对于美以伊三方来说,这场冲突都拖不起。从伊朗方面看,其军事力量和核设施遭到袭击,部分重要装备及其生产能力被摧毁,目前已不具备长期与以色列和美国作战的能力。从以色列方面看,伊朗发射的导弹屡屡突破其防空系统,以方基础设施频频受损,民众的恐慌和不满情绪与日俱增。从美国方面看,特朗普政府的整体战略依然是从中东地区抽身,竭力避免陷入一场与伊朗的长期冲突,而且在国内已经引发共和党内“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阵营的不满,被指责背离了特朗普此前所谓“不卷入海外冲突”的承诺。

由于美国、以色列与伊朗之间高度不信任,且历史恩怨极深,所以目前的停火仍存在很大的变数。况且,在威胁和恐惧中达成的任何停火,都可能是临时的、脆弱的。

停火止战只是第一步,沟通对话才是实现持久和平的正确路径。只有早日重返对话谈判、政治解决的轨道,才能实现持久和平,反之很可能战火再起。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以伊停火之后,和平还有多远?

2025年06月25日 08:04   来源:南方日报   丁建庭

6月24日,关于伊朗与以色列停火的消息可谓瞬息万变,令人眼花缭乱。

武力换不来中东和平,对话谈判才是根本出路。尽管停火之后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双方互提条件、互留狠话,看上去依旧火药味十足,但一切有利于和平的努力都应该鼓励。

综合现有信息,还有诸多疑问待解:究竟谁胜了?这是以战止战吗?和平还有多远?

(一)

美国、以色列、伊朗不约而同宣布“胜利”了,难道这场冲突是“三赢”结果?

最早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于当地时间6月23日晚在其社交平台上以全大写字母宣告“恭喜大家!”,并单方面宣布以色列与伊朗已达成一项“全面彻底的停火协议”。

几个小时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表示,以色列国防军已实现其在伊朗的所有战争目标,并确认以色列同意停火。

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当地时间24日午间就与以色列停火发表声明称,伊朗武装部队“对敌人的侵略进行了反击,粉碎了敌人的邪恶行径”,取得了对以作战胜利。

这不免让人想起一个多月前的印巴冲突——基于双方对战果的评估差异,印巴都高调宣布赢得了冲突的“胜利”。但明眼人都清楚,不管是从军事表现来看,还是从战略目标达成度来看,抑或是从国际舆论来判断,巴基斯坦都占据了更为明显的优势。

客观来看,以色列对伊朗发动先发制人打击,不仅袭击了伊朗境内的导弹发射和储存设施,还定点暗杀了多位伊朗高级将领和核科学家,伊朗损失惨重。另外,美国还直接“下场”空袭伊朗福尔道、纳坦兹和伊斯法罕三处核设施,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当然,伊朗也对以色列进行了多轮空袭,造成城市建筑损坏和人员伤亡。为报复美军空袭伊朗核设施,伊朗还对美军位于卡塔尔的乌代德空军基地发动导弹袭击。特朗普则表示,“感谢”伊朗方面提前通知,使美方得以及时采取防护措施,避免人员伤亡。

从中不难看出,伊朗并未取得明显优势,而考虑到空袭后的满目疮痍以及无辜生命的消逝,这场冲突根本没有“赢家”。

(二)

在美国和以色列看来,空袭伊朗是为了“以战止战”,果真是这样吗?

它们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如果现在不动手,等伊朗真正拥有核武器后,威胁更大,后果也更加难以控制,所以与其等到无法挽回的那一天,不如先发制人、以战止战。

“以战止战”是一种古老的战略思想,其核心内涵是通过正义战争消除非正义战争,最终实现和平稳定。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都是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也是典型的“以战止战”。

反观美国和以色列的空袭,以臆测的伊朗核威胁为借口,也没有获得联合国的授权,毫无正当理由可言。从国际法上看,空袭伊朗严重违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侵犯伊朗的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严重冲击国际核不扩散体系。所以说,这不是正义之战,不是以战止战,而是弱肉强食式的霸权之战,是无视国际准则的肆意妄为。

从默许纵容以色列袭击伊朗,到亲自“下场”空袭伊朗核设施,再到以推动伊朗政权更迭相威胁,以及高调宣布以伊达成停火……美国的所作所为,本质上是以武力相胁迫的霸权行径,反映出其一贯奉行的零和博弈思维,堪称“强权政治的极致体现”。

国际舆论认为,美国以霸权、霸道、霸凌的武力手段和“丛林法则”应对国际问题,令美国在国际社会信誉尽损、公信尽失,已成为国际秩序的“头号破坏者”。

(三)

事实上,在停火计划从宣布到生效前的几个小时里,以伊冲突并未停歇。

北京时间24日13时许,以军发表声明称,以军“在过去几小时内”打击并摧毁了伊朗西部的导弹发射装置。以军同时表示,伊朗在约2小时内向以色列发射了6波导弹。

而在特朗普宣布停火生效后,以军又指责伊朗向以色列发射导弹,以国防部长卡茨指示以军对伊朗“违反停火协议的行为作出有力回应”,猛烈打击伊朗首都德黑兰市中心的目标;伊朗武装部队总参谋部则否认在停火生效后向以色列发射导弹。

这说明以伊停火的基础非常脆弱,停火能持续多久也尚存疑问。此次冲突或令伊朗核问题的前景更加复杂,两个中东“宿敌”能否实现真正和平,仍要打一个问号。

对于美以伊三方来说,这场冲突都拖不起。从伊朗方面看,其军事力量和核设施遭到袭击,部分重要装备及其生产能力被摧毁,目前已不具备长期与以色列和美国作战的能力。从以色列方面看,伊朗发射的导弹屡屡突破其防空系统,以方基础设施频频受损,民众的恐慌和不满情绪与日俱增。从美国方面看,特朗普政府的整体战略依然是从中东地区抽身,竭力避免陷入一场与伊朗的长期冲突,而且在国内已经引发共和党内“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阵营的不满,被指责背离了特朗普此前所谓“不卷入海外冲突”的承诺。

由于美国、以色列与伊朗之间高度不信任,且历史恩怨极深,所以目前的停火仍存在很大的变数。况且,在威胁和恐惧中达成的任何停火,都可能是临时的、脆弱的。

停火止战只是第一步,沟通对话才是实现持久和平的正确路径。只有早日重返对话谈判、政治解决的轨道,才能实现持久和平,反之很可能战火再起。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