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线上诊疗规范有序

2025-06-25 07:58 来源:法治日报

近日,国家卫健委等14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2025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要求规范互联网诊疗行为,重点打击网络“医托”、违规发布医药广告,以及假借医学科普或会议活动等“引流”“带货”、伪造编造变造在职或离退休行业人员视频营销牟利等不法行为。

近年来,“互联网+医疗”的快速发展,使得线上问诊成为越来越多患者的选择。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12月,我国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达4.18亿人,占网民整体的37.7%。互联网诊疗给公众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一些违法违规现象也饱受诟病。比如,网络“医托”精心编织话术陷阱,有人假扮医生贩卖焦虑,有人伪装成“病友”进行情感围猎,目的皆是将患者引流至关联医院或诊所;部分人打着医疗健康科普的旗号,编造剧情打造“网红医生”人设,引流带货卖课、开展不当营销,使健康科普失去原本意义。而某些医疗机构的线下“引流”同样触目惊心,如新华社近日报道的某肛肠医院,整体手术率超90%,随机抽查的125份病历中,113份存在过度医疗违法行为,而虚假宣传、夸大病情是其惯用手段。

医疗行为并非普通的服务行为,它直接关乎老百姓的生命健康与安全,容不得丝毫差错与随意。我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医师法等法律法规从机构准入、人员执业、诊疗规范、纠纷处理等方面,全方位规范诊疗行为,确保医疗服务在法治轨道上有序开展,切实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禁止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无论是假医生、伪科普,还是通过虚假宣传进行引流,都严重违反了相关规定,对此必须零容忍。

事实上,相关部门对这些违法违规的打击整治从未松懈。近年来,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已多次联合制定印发了“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的通知”。今年4月,国家疾控局等3部门联合发布的医疗卫生领域《2025年国家随机监督抽查计划》,明确打击网络“医托”等新型违法行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不久前发布的《医疗广告监管工作指南》,对医疗广告监管执法的原则和具体监管规则进行了细致规定。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医疗监督跨部门执法联动工作的意见》,其中要求推进问题线索跨部门联合处置,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此次“通知”强调建立完善惩治涉医互联网违法违规行为多部门协同查处机制。这意味着将进一步深入推进医疗领域风腐同查同治,加大对互联网医疗领域违法违规行为的整治力度,彰显了有关部门维护医疗行业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决心。

互联网诊疗规范有序发展,关乎每一位患者的切身利益。这不仅需要监管部门持续发力、严格执法,也离不开医疗机构、从业者的自律,以及社会公众的监督参与。唯有多方携手,形成合力,才能铲除互联网诊疗违法违规行为滋生的土壤,让线上诊疗真正成为守护人民健康的可靠力量,让“互联网+医疗”在法治轨道上稳健前行,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线上诊疗规范有序

2025年06月25日 07:58   来源:法治日报   赵志疆

近日,国家卫健委等14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2025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要求规范互联网诊疗行为,重点打击网络“医托”、违规发布医药广告,以及假借医学科普或会议活动等“引流”“带货”、伪造编造变造在职或离退休行业人员视频营销牟利等不法行为。

近年来,“互联网+医疗”的快速发展,使得线上问诊成为越来越多患者的选择。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12月,我国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达4.18亿人,占网民整体的37.7%。互联网诊疗给公众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一些违法违规现象也饱受诟病。比如,网络“医托”精心编织话术陷阱,有人假扮医生贩卖焦虑,有人伪装成“病友”进行情感围猎,目的皆是将患者引流至关联医院或诊所;部分人打着医疗健康科普的旗号,编造剧情打造“网红医生”人设,引流带货卖课、开展不当营销,使健康科普失去原本意义。而某些医疗机构的线下“引流”同样触目惊心,如新华社近日报道的某肛肠医院,整体手术率超90%,随机抽查的125份病历中,113份存在过度医疗违法行为,而虚假宣传、夸大病情是其惯用手段。

医疗行为并非普通的服务行为,它直接关乎老百姓的生命健康与安全,容不得丝毫差错与随意。我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医师法等法律法规从机构准入、人员执业、诊疗规范、纠纷处理等方面,全方位规范诊疗行为,确保医疗服务在法治轨道上有序开展,切实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禁止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无论是假医生、伪科普,还是通过虚假宣传进行引流,都严重违反了相关规定,对此必须零容忍。

事实上,相关部门对这些违法违规的打击整治从未松懈。近年来,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已多次联合制定印发了“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的通知”。今年4月,国家疾控局等3部门联合发布的医疗卫生领域《2025年国家随机监督抽查计划》,明确打击网络“医托”等新型违法行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不久前发布的《医疗广告监管工作指南》,对医疗广告监管执法的原则和具体监管规则进行了细致规定。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医疗监督跨部门执法联动工作的意见》,其中要求推进问题线索跨部门联合处置,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此次“通知”强调建立完善惩治涉医互联网违法违规行为多部门协同查处机制。这意味着将进一步深入推进医疗领域风腐同查同治,加大对互联网医疗领域违法违规行为的整治力度,彰显了有关部门维护医疗行业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决心。

互联网诊疗规范有序发展,关乎每一位患者的切身利益。这不仅需要监管部门持续发力、严格执法,也离不开医疗机构、从业者的自律,以及社会公众的监督参与。唯有多方携手,形成合力,才能铲除互联网诊疗违法违规行为滋生的土壤,让线上诊疗真正成为守护人民健康的可靠力量,让“互联网+医疗”在法治轨道上稳健前行,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