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金华东阳市一家医院的内部规定引发热议:严禁职工推荐除96120和市外120以外的非正规转运车辆或服务,违者将被视为“内外勾结诱导消费” 。6月24日,院方表示这是当地卫健局要求,卫健局则称规定早于江西救护车事件,意在规避非专业转运风险。96120工作人员也介绍了其服务范围与收费标准,不过该平台仅承接无生命危险患者转运。这一禁令看似堵住了非正规转运的“灰色通道”,但如何在规范管理与保障患者需求间找到平衡,仍是一道待解的民生考题。
不可否认,禁令的出发点是守护患者权益。近年来,非急救转运领域乱象频出,江西省曾曝出800公里转运收费2.8万元的“天价救护车”,南京更发生过转运担架侧翻致老人死亡的悲剧。社会车辆缺乏专业设备与人员,一旦出现意外,患者权益难以保障。东阳医院此举,正是对乱象的“重拳出击”,用制度红线斩断可能存在的利益链条,将转运服务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这对于净化医疗服务环境、维护行业公信力而言,确有其必要性。
然而,单纯的“堵”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96120虽为正规转运平台,但也存在明显局限性。其服务仅面向无生命危险患者,且抢救设备不如急救120齐全,面对病情危重、急需转院的患者,往往无能为力。同时,其收费标准对于部分长途转运、特殊需求的患者来说,也可能形成经济负担。在这样的背景下,禁令或许能杜绝非正规转运的乱象,却也可能在无形中压缩了患者的选择空间,让一些本就急需转运的患者陷入“正规平台接不了、非正规车辆不敢用”的两难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