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密整形乱象丛生,女性健康何以变成消费陷阱

2025-06-25 07:24 来源:光明网

最近,《中国新闻周刊》连续发布了关于包括“高潮针”在内的女性私密整形项目的调查报道。根据行业数据,目前国内私密整形市场规模已达420亿元,预计到2027年将突破千亿元,增速惊人。然而,这条“新兴赛道”却充满消费陷阱,真实的健康需求与被商业营销刻意制造的身体焦虑,纠缠成一团乱麻。

目前,私密整形大致分为手术和非手术项目。手术主要集中在大型三甲医院及部分具备医疗资质的医美机构,非手术项目则广泛存在于私立医院和医美机构中。当前的需求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外形修复,二是功能改善。前者在病理性情况下确有合理需求,比如因形态或大小问题导致的摩擦、疼痛、运动障碍等。但也有大量非必要项目,如私密部位的漂红等,实际上违背自然生理规律,色素沉着属正常现象,不存在所谓的医学“缺陷”,医美机构宣传的“粉嫩美观”其实是一种畸形审美观。

功能改善需求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女性更加重视性健康与性满意度,值得肯定。然而问题在于,当前的整形项目真能实现这一目标吗?据医学专家指出,所谓“高潮针”并无医学论证支撑,填充材料未经审批可用于私密部位,美容机构从宣传到操作都在打擦边球。事实上,私密部位血管密布,注射操作稍有不当,轻则局部损伤,重则休克甚至死亡。更严重的是,操作者是否具备合法医疗资质本就可疑,风险被低估,消费者对此毫不知情。

与此同时,真正需要被关注的女性产后生理健康问题,如盆底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反而长期被漠视。许多女性出于羞耻心,或者根本未被当作疾病处理,难以获得正规医疗帮助。即便分娩后出现明显症状,往往在公立医院也缺乏专业指引和系统治疗。

眼下,火热的私密整形热潮已偏离医疗初心,演变为赤裸裸的消费陷阱。不少机构有意夸大女性正常生理差异,包装为“缺陷”,用“粉嫩”“紧致”“回春”等暗示性话术大肆营销,制造焦虑,操纵心理,诱导女性接受并不必要的整形项目,只为了不断刺激高额消费。市场中充斥着未经科学验证、缺乏循证支持的材料和技术,存在严重健康隐患。当医疗沦为逐利游戏,女性身体权利和健康福祉就难免成为牺牲品。

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私密部位特殊,许多女性即便遭遇术后失败、感染或并发症,往往羞于启齿,维权困难,部分机构正是利用这种心理,推诿责任、敷衍塞责,进一步加剧女性在健康与经济上的双重权益受损。

简单来说,当前私密整形市场存在两大突出矛盾:一是女性在私密健康领域合理的治疗需求被压抑和漠视,反而是商业营销在制造不必要的焦虑情绪;二是,真正具备专业资质、临床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医生极为稀缺,反而私立医美机构的业务量在快速膨胀。

私密整形不应如此发展,整治行业乱象已是迫在眉睫。作为高度跨学科的专业领域,私密整形涉及整形外科、妇产科、泌尿学、性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理应建立清晰的行业标准,通过专业培训、合理的执业资质认证,培养真正符合要求的医生队伍。同时,亟需正视监管短板,完善材料审批流程,明确手术适应标准,严厉打击非法行医的美容机构,以及夸大宣传和虚假宣传行为,健立行业黑名单制度,形成有效震慑,净化市场生态。

当然,从更长远的眼光看,还需打破长期以来笼罩在女性身心之上的“性羞耻”文化,在全社会广泛普及科学、精准的健康知识,帮助女性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结构、生理差异,正视性健康与性需求,建立积极、理性、自信的性认知,免于被市场话术裹挟。

私密整形,本应是守护女性健康的一种医疗手段,当它沦为无序逐利的生意场,便成了女性身心健康的隐形杀手。整顿乱象、回归医疗本质,才能真正为女性健康保驾护航。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私密整形乱象丛生,女性健康何以变成消费陷阱

2025年06月25日 07:24   来源:光明网   马青

最近,《中国新闻周刊》连续发布了关于包括“高潮针”在内的女性私密整形项目的调查报道。根据行业数据,目前国内私密整形市场规模已达420亿元,预计到2027年将突破千亿元,增速惊人。然而,这条“新兴赛道”却充满消费陷阱,真实的健康需求与被商业营销刻意制造的身体焦虑,纠缠成一团乱麻。

目前,私密整形大致分为手术和非手术项目。手术主要集中在大型三甲医院及部分具备医疗资质的医美机构,非手术项目则广泛存在于私立医院和医美机构中。当前的需求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外形修复,二是功能改善。前者在病理性情况下确有合理需求,比如因形态或大小问题导致的摩擦、疼痛、运动障碍等。但也有大量非必要项目,如私密部位的漂红等,实际上违背自然生理规律,色素沉着属正常现象,不存在所谓的医学“缺陷”,医美机构宣传的“粉嫩美观”其实是一种畸形审美观。

功能改善需求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女性更加重视性健康与性满意度,值得肯定。然而问题在于,当前的整形项目真能实现这一目标吗?据医学专家指出,所谓“高潮针”并无医学论证支撑,填充材料未经审批可用于私密部位,美容机构从宣传到操作都在打擦边球。事实上,私密部位血管密布,注射操作稍有不当,轻则局部损伤,重则休克甚至死亡。更严重的是,操作者是否具备合法医疗资质本就可疑,风险被低估,消费者对此毫不知情。

与此同时,真正需要被关注的女性产后生理健康问题,如盆底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反而长期被漠视。许多女性出于羞耻心,或者根本未被当作疾病处理,难以获得正规医疗帮助。即便分娩后出现明显症状,往往在公立医院也缺乏专业指引和系统治疗。

眼下,火热的私密整形热潮已偏离医疗初心,演变为赤裸裸的消费陷阱。不少机构有意夸大女性正常生理差异,包装为“缺陷”,用“粉嫩”“紧致”“回春”等暗示性话术大肆营销,制造焦虑,操纵心理,诱导女性接受并不必要的整形项目,只为了不断刺激高额消费。市场中充斥着未经科学验证、缺乏循证支持的材料和技术,存在严重健康隐患。当医疗沦为逐利游戏,女性身体权利和健康福祉就难免成为牺牲品。

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私密部位特殊,许多女性即便遭遇术后失败、感染或并发症,往往羞于启齿,维权困难,部分机构正是利用这种心理,推诿责任、敷衍塞责,进一步加剧女性在健康与经济上的双重权益受损。

简单来说,当前私密整形市场存在两大突出矛盾:一是女性在私密健康领域合理的治疗需求被压抑和漠视,反而是商业营销在制造不必要的焦虑情绪;二是,真正具备专业资质、临床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医生极为稀缺,反而私立医美机构的业务量在快速膨胀。

私密整形不应如此发展,整治行业乱象已是迫在眉睫。作为高度跨学科的专业领域,私密整形涉及整形外科、妇产科、泌尿学、性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理应建立清晰的行业标准,通过专业培训、合理的执业资质认证,培养真正符合要求的医生队伍。同时,亟需正视监管短板,完善材料审批流程,明确手术适应标准,严厉打击非法行医的美容机构,以及夸大宣传和虚假宣传行为,健立行业黑名单制度,形成有效震慑,净化市场生态。

当然,从更长远的眼光看,还需打破长期以来笼罩在女性身心之上的“性羞耻”文化,在全社会广泛普及科学、精准的健康知识,帮助女性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结构、生理差异,正视性健康与性需求,建立积极、理性、自信的性认知,免于被市场话术裹挟。

私密整形,本应是守护女性健康的一种医疗手段,当它沦为无序逐利的生意场,便成了女性身心健康的隐形杀手。整顿乱象、回归医疗本质,才能真正为女性健康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