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儿童图书市场,守护孩子们的心灵世界

2025-06-25 07:24 来源:光明网

从画风诡异到暴力恐怖、从语言粗俗到不良举止,存在不良内容的儿童图书并非个例——《法治日报》记者近日翻阅和购买了二百多本儿童读物,发现其中涉嫌存在价值观问题的有近二十本。本该是教育工具的读物为何成了“毒物”,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儿童图书中不良内容的出现,根源在于审核环节的失守。目前针对儿童读物的审核,缺乏多学科专家的参与和科学的评估机制,还存在审核标准不一的问题,这无疑为不良内容的出现埋下了隐患。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问题的关键或许并非仅仅是审核尺度不统一,而是部分相关责任方直接放弃了应尽的审核责任,放任不良内容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儿童图书之中。

在大力倡导全民阅读的时代背景下,儿童阅读备受家长重视,儿童图书市场尤为繁荣。巨大的市场需求吸引了众多出版商将目光投向儿童图书领域。然而,优质内容的产出并非易事,相对稀缺的优质资源与旺盛的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催生了粗制滥造的乱象。部分出版社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盲目追求出版数量和速度,放宽审核要求,使得大量质量堪忧的图书流入市场。对此,倘若有健全且严格的审核机制层层把关,这些不良内容根本难以面世。

比如,《地图×××》中,妈妈被描绘成了仆人,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家务。书中将爸爸和儿子写成一伙儿,和妈妈是“敌人关系”,经常随意破坏妈妈的私人物品,甚至直言“自己把床铺好、把被子叠整齐对他们就是一种惩罚”。这样扭曲的话语,无疑会对孩子的家庭观念和性别认知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还有《不一样的×××》中充斥着 “滚开流浪汉”“讨厌的家伙”“去你的吧” 等粗鄙词语,这些不文明用语出现在儿童读物中,严重违背了儿童图书应传递文明、友善价值观的初衷。这些是否应该出现在儿童图书中,自然不难判断。

孩子的世界如同一张纯净的白纸,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对所接触的一切信息都充满好奇且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儿童读物本应是传递知识、塑造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如今却沦为“毒物”,这一现象着实令人细思极恐。长期阅读此类不良内容的图书,不仅可能使儿童形成错误的认知,对世界、他人和自身产生偏差的理解,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不良习惯和行为模式,严重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他们未来的人生走向。

要治理问题儿童图书,把好出版关是第一步。首先,需要完善审核认定机制,邀请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制定科学、全面、统一的审核标准,让内容审核有章可循、清晰明确。同时,明确分级阅读标准,根据儿童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对图书进行合理分级,使家长和孩子能够更准确地选择适合的读物。而加强对问题儿童图书的监管则更为关键。对于已上市并被查实含有不良因素的儿童读物,相关部门应立即采取强制下架与召回措施,同时进行公开警示,让家长和社会及时了解情况。对于涉事的出版单位、责任编辑以及相关负责人,必须加大处罚力度,通过提高违规违法成本,夯实出版方的责任。

在现实生活中,广大家长既是问题儿童图书的第一读者,也是参与治理的重要力量。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仔细甄别孩子所阅读的图书内容,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让问题儿童图书无处遁形。从读者的反馈情况来看,当家长发现问题并向购买平台举报时,往往收效甚微,问题儿童图书依然能够在相关平台正常销售。这一现象充分暴露出社会监督渠道的不畅通,而这种监督不畅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问题儿童图书的泛滥。因此,完善健全相关机制迫在眉睫,例如设立全国统一的举报电话、搭建便捷高效的网络举报平台等举措,畅通社会监督渠道,让全社会共同参与到儿童图书内容净化的行动中来。

此外,面对问题儿童图书和不良价值观的误导,家长在选书、读书过程中也要强化筛选意识,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在为孩子挑选图书时,多参考专业推荐、其他家长的经验分享,仔细查看图书内容,做好孩子阅读的最后一道防线,确保不健康的内容远离童书。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净化儿童图书市场,守护孩子们的心灵世界

2025年06月25日 07:24   来源:光明网   李一陵

从画风诡异到暴力恐怖、从语言粗俗到不良举止,存在不良内容的儿童图书并非个例——《法治日报》记者近日翻阅和购买了二百多本儿童读物,发现其中涉嫌存在价值观问题的有近二十本。本该是教育工具的读物为何成了“毒物”,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儿童图书中不良内容的出现,根源在于审核环节的失守。目前针对儿童读物的审核,缺乏多学科专家的参与和科学的评估机制,还存在审核标准不一的问题,这无疑为不良内容的出现埋下了隐患。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问题的关键或许并非仅仅是审核尺度不统一,而是部分相关责任方直接放弃了应尽的审核责任,放任不良内容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儿童图书之中。

在大力倡导全民阅读的时代背景下,儿童阅读备受家长重视,儿童图书市场尤为繁荣。巨大的市场需求吸引了众多出版商将目光投向儿童图书领域。然而,优质内容的产出并非易事,相对稀缺的优质资源与旺盛的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催生了粗制滥造的乱象。部分出版社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盲目追求出版数量和速度,放宽审核要求,使得大量质量堪忧的图书流入市场。对此,倘若有健全且严格的审核机制层层把关,这些不良内容根本难以面世。

比如,《地图×××》中,妈妈被描绘成了仆人,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家务。书中将爸爸和儿子写成一伙儿,和妈妈是“敌人关系”,经常随意破坏妈妈的私人物品,甚至直言“自己把床铺好、把被子叠整齐对他们就是一种惩罚”。这样扭曲的话语,无疑会对孩子的家庭观念和性别认知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还有《不一样的×××》中充斥着 “滚开流浪汉”“讨厌的家伙”“去你的吧” 等粗鄙词语,这些不文明用语出现在儿童读物中,严重违背了儿童图书应传递文明、友善价值观的初衷。这些是否应该出现在儿童图书中,自然不难判断。

孩子的世界如同一张纯净的白纸,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对所接触的一切信息都充满好奇且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儿童读物本应是传递知识、塑造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如今却沦为“毒物”,这一现象着实令人细思极恐。长期阅读此类不良内容的图书,不仅可能使儿童形成错误的认知,对世界、他人和自身产生偏差的理解,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不良习惯和行为模式,严重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他们未来的人生走向。

要治理问题儿童图书,把好出版关是第一步。首先,需要完善审核认定机制,邀请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制定科学、全面、统一的审核标准,让内容审核有章可循、清晰明确。同时,明确分级阅读标准,根据儿童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对图书进行合理分级,使家长和孩子能够更准确地选择适合的读物。而加强对问题儿童图书的监管则更为关键。对于已上市并被查实含有不良因素的儿童读物,相关部门应立即采取强制下架与召回措施,同时进行公开警示,让家长和社会及时了解情况。对于涉事的出版单位、责任编辑以及相关负责人,必须加大处罚力度,通过提高违规违法成本,夯实出版方的责任。

在现实生活中,广大家长既是问题儿童图书的第一读者,也是参与治理的重要力量。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仔细甄别孩子所阅读的图书内容,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让问题儿童图书无处遁形。从读者的反馈情况来看,当家长发现问题并向购买平台举报时,往往收效甚微,问题儿童图书依然能够在相关平台正常销售。这一现象充分暴露出社会监督渠道的不畅通,而这种监督不畅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问题儿童图书的泛滥。因此,完善健全相关机制迫在眉睫,例如设立全国统一的举报电话、搭建便捷高效的网络举报平台等举措,畅通社会监督渠道,让全社会共同参与到儿童图书内容净化的行动中来。

此外,面对问题儿童图书和不良价值观的误导,家长在选书、读书过程中也要强化筛选意识,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在为孩子挑选图书时,多参考专业推荐、其他家长的经验分享,仔细查看图书内容,做好孩子阅读的最后一道防线,确保不健康的内容远离童书。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