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晓芳:非遗保护传承要做好三个坚持

2025-06-25 07:1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人类文明绵延传承的活态展示,也是文化多样性的鲜活样本。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其一,非遗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凝聚了各族儿女的聪明智慧和集体记忆,直观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创造性,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薪火相传的生动见证。其二,非遗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做好系统性保护与利用,能够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其三,非遗的各种技艺及其体现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对于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综合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表现形式、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不仅是传统的,还是活态的、流变的;不仅是守正的,也是创新的、发展的。探索非遗保护传承路径,推动其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关键要做好三个坚持。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非遗保护传承理念。非遗是广大人民群众世代创造和传承的智慧结晶,其萌生、发展、保护和传承始终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理念、价值观念、情感认同、思维方式和审美追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关键。只有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和实践作用,才能更好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在非遗保护传承实践中,要充分尊重人民意愿,广泛听取群众心声。搭建多元共建平台,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通过明确职责、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形成发展合力,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健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加强各级各类非遗传承队伍建设,开展非遗技艺培训。注重非遗与人民生活的融合,通过举办非遗节庆活动、开发非遗文创产品等方式,让非遗融入日常、服务社会,提升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建立反馈机制,及时了解人民对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工作方法,确保非遗保护传承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真正实现人民创造、人民传承、人民共享。

  第二,坚持非遗在守正创新中保护传承。人类文明的发展遵循着不断累积和自我迭代的规律,非遗在其代际传承中亦呈现出活态性、流变性和创新性等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指明了非遗保护传承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非遗活跃在民间,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如果脱离了当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守正创新的原则,就偏离了非遗保护传承的正确方向。

  非遗保护传承强调在动态发展中延续文化生命力,其关键在于将传统技艺融入当代生活与生产体系。鼓励跨界创新、古今融合,培育非遗品牌IP,开发符合当下审美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如与时尚品牌合作推出非遗联名产品等,让传统技艺与当代设计碰撞出新的火花。促进文旅融合与生态整体性保护,将非遗嵌入地域文化生态链,使非遗传习基地与旅游动线相结合,通过“非遗+”科普、研学、旅游等多种方式,充分释放其内生活力。注重非遗教育传承与人才梯队建设,将非遗传习工作与公共文化、职业教育、乡村全面振兴密切结合,持续开展“非遗入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助乡村”等活动,构建多方协同的可持续传承体系,使非遗与新时代的生产生活、人文精神深度融合,以独特的魅力开启新的文化空间,涵养出更加深沉的文化自信。

  第三,坚持以科技赋能非遗保护传承。非遗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在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与时俱进地将传统技艺等和现代科技、多样文化形式创造性结合,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

  用好科技的力量推动非遗保护传承,既有现实需求,也有技术支撑。现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和加速落地,各种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开始大量涌现,其应用场景日益广泛,为非遗保护传承持续注入新的活力。比如,通过3D扫描、AI修复等数字化技术可以建立非遗永久档案,保存濒危技艺;VR、AR和短视频平台打破时空限制,让非遗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区块链技术提供安全可靠的存储和传输环境,确保非遗数字化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3D打印技术精准复制非遗作品、简化制作流程,且已实现个性化定制;数字藏品、智慧旅游等模式,拓宽了非遗传播和商业化的路径。此外,苏州刺绣与AI设计结合、京剧全息投影展演等,也是科技与非遗融合的成功案例。未来,我们要积极探索更加丰富多元的数智化保护方式,运用先进技术加强保护研究,吸引更多力量关注非遗创新应用与活态传承的发展空间,在尊重和保持非遗特色的基础上,走出一条科技赋能非遗保护传承的创新之路。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泰山学者青年专家 陆晓芳)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陆晓芳:非遗保护传承要做好三个坚持

2025年06月25日 07:1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人类文明绵延传承的活态展示,也是文化多样性的鲜活样本。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其一,非遗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凝聚了各族儿女的聪明智慧和集体记忆,直观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创造性,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薪火相传的生动见证。其二,非遗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做好系统性保护与利用,能够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其三,非遗的各种技艺及其体现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对于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综合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表现形式、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不仅是传统的,还是活态的、流变的;不仅是守正的,也是创新的、发展的。探索非遗保护传承路径,推动其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关键要做好三个坚持。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非遗保护传承理念。非遗是广大人民群众世代创造和传承的智慧结晶,其萌生、发展、保护和传承始终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理念、价值观念、情感认同、思维方式和审美追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关键。只有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和实践作用,才能更好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在非遗保护传承实践中,要充分尊重人民意愿,广泛听取群众心声。搭建多元共建平台,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通过明确职责、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形成发展合力,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健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加强各级各类非遗传承队伍建设,开展非遗技艺培训。注重非遗与人民生活的融合,通过举办非遗节庆活动、开发非遗文创产品等方式,让非遗融入日常、服务社会,提升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建立反馈机制,及时了解人民对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工作方法,确保非遗保护传承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真正实现人民创造、人民传承、人民共享。

  第二,坚持非遗在守正创新中保护传承。人类文明的发展遵循着不断累积和自我迭代的规律,非遗在其代际传承中亦呈现出活态性、流变性和创新性等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指明了非遗保护传承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非遗活跃在民间,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如果脱离了当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守正创新的原则,就偏离了非遗保护传承的正确方向。

  非遗保护传承强调在动态发展中延续文化生命力,其关键在于将传统技艺融入当代生活与生产体系。鼓励跨界创新、古今融合,培育非遗品牌IP,开发符合当下审美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如与时尚品牌合作推出非遗联名产品等,让传统技艺与当代设计碰撞出新的火花。促进文旅融合与生态整体性保护,将非遗嵌入地域文化生态链,使非遗传习基地与旅游动线相结合,通过“非遗+”科普、研学、旅游等多种方式,充分释放其内生活力。注重非遗教育传承与人才梯队建设,将非遗传习工作与公共文化、职业教育、乡村全面振兴密切结合,持续开展“非遗入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助乡村”等活动,构建多方协同的可持续传承体系,使非遗与新时代的生产生活、人文精神深度融合,以独特的魅力开启新的文化空间,涵养出更加深沉的文化自信。

  第三,坚持以科技赋能非遗保护传承。非遗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在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与时俱进地将传统技艺等和现代科技、多样文化形式创造性结合,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

  用好科技的力量推动非遗保护传承,既有现实需求,也有技术支撑。现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和加速落地,各种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开始大量涌现,其应用场景日益广泛,为非遗保护传承持续注入新的活力。比如,通过3D扫描、AI修复等数字化技术可以建立非遗永久档案,保存濒危技艺;VR、AR和短视频平台打破时空限制,让非遗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区块链技术提供安全可靠的存储和传输环境,确保非遗数字化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3D打印技术精准复制非遗作品、简化制作流程,且已实现个性化定制;数字藏品、智慧旅游等模式,拓宽了非遗传播和商业化的路径。此外,苏州刺绣与AI设计结合、京剧全息投影展演等,也是科技与非遗融合的成功案例。未来,我们要积极探索更加丰富多元的数智化保护方式,运用先进技术加强保护研究,吸引更多力量关注非遗创新应用与活态传承的发展空间,在尊重和保持非遗特色的基础上,走出一条科技赋能非遗保护传承的创新之路。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泰山学者青年专家 陆晓芳)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