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惩网络“黑嘴”为企业护航

2025-06-25 07:10 来源:北京日报

“只要钱给到位,我能让水军淹没他的直播间。”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涉企谣言屡禁不止,背后隐藏着一条分工明确、规模庞大的黑色产业链。一些不法分子形成了严密的反侦查体系,态度十分嚣张。

近年来,“网络水军”“黑公关”让企业闻之色变。这些由利益驱动的数字暴力,或是以捏造事实、主观臆断、翻炒旧闻等方式兴风作浪;或是打着“评测监督”“客观独立”的旗号大肆诋毁产品;或是通过网络攻击、恶意投诉封杀企业官方账号和直播间……密集攻势下,许多企业不得不耗费大量精力处理舆情。“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网络“黑嘴”,不仅侵害了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损害了品牌形象和企业声誉,更直接破坏营商环境和市场秩序。

网络舆论环境也是营商环境,打击网络“黑嘴”就是为企业发展撑腰。然而,要根除网络“黑嘴”并非易事。其中,固然有网络匿名性所带来的监管难、取证难、打击难等问题,更重要的是,活跃“黑嘴”背后往往不乏金主。今天,互联网已是企业最主要的营销阵地,借网络水军吹捧自己拉踩对手,成为一些企业进行不正当竞争的手段。就拿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随着企业间技术、品牌、价格竞争日趋白热化,造谣泼污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可以说,某些企业对于网络“黑嘴”既恨又养的态度,形成了“破窗效应”,甚至裹挟着其他企业加入其中。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多部门联合对涉企谣言、自媒体黑恶化等问题“开刀”,通过法律手段给涉企舆论环境喷洒“消毒水”。从印发《网站平台受理处置涉企网络侵权信息举报工作规范》,到部署开展“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专项行动,再到督促重点行业企业进行自律,监管工作日趋常态化。在坚决使用法治利剑激浊扬清的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再进一步,追求源头治理,深挖并严惩那些花钱指使“黑嘴”生事为恶之人。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该揭露的揭露、该处理的处理、该辟谣的辟谣、该力挺的力挺,通过共建共治共享铲除“黑嘴”们潜滋暗长的土壤,网络空间才能更加风清气正。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严惩网络“黑嘴”为企业护航

2025年06月25日 07:10   来源:北京日报   于言锋

“只要钱给到位,我能让水军淹没他的直播间。”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涉企谣言屡禁不止,背后隐藏着一条分工明确、规模庞大的黑色产业链。一些不法分子形成了严密的反侦查体系,态度十分嚣张。

近年来,“网络水军”“黑公关”让企业闻之色变。这些由利益驱动的数字暴力,或是以捏造事实、主观臆断、翻炒旧闻等方式兴风作浪;或是打着“评测监督”“客观独立”的旗号大肆诋毁产品;或是通过网络攻击、恶意投诉封杀企业官方账号和直播间……密集攻势下,许多企业不得不耗费大量精力处理舆情。“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网络“黑嘴”,不仅侵害了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损害了品牌形象和企业声誉,更直接破坏营商环境和市场秩序。

网络舆论环境也是营商环境,打击网络“黑嘴”就是为企业发展撑腰。然而,要根除网络“黑嘴”并非易事。其中,固然有网络匿名性所带来的监管难、取证难、打击难等问题,更重要的是,活跃“黑嘴”背后往往不乏金主。今天,互联网已是企业最主要的营销阵地,借网络水军吹捧自己拉踩对手,成为一些企业进行不正当竞争的手段。就拿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随着企业间技术、品牌、价格竞争日趋白热化,造谣泼污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可以说,某些企业对于网络“黑嘴”既恨又养的态度,形成了“破窗效应”,甚至裹挟着其他企业加入其中。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多部门联合对涉企谣言、自媒体黑恶化等问题“开刀”,通过法律手段给涉企舆论环境喷洒“消毒水”。从印发《网站平台受理处置涉企网络侵权信息举报工作规范》,到部署开展“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专项行动,再到督促重点行业企业进行自律,监管工作日趋常态化。在坚决使用法治利剑激浊扬清的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再进一步,追求源头治理,深挖并严惩那些花钱指使“黑嘴”生事为恶之人。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该揭露的揭露、该处理的处理、该辟谣的辟谣、该力挺的力挺,通过共建共治共享铲除“黑嘴”们潜滋暗长的土壤,网络空间才能更加风清气正。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