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读物别异化成“儿童毒物”

2025-06-25 07:04 来源:广州日报

从画风诡异到暴力恐怖、从语言粗俗到不良举止,存在不良内容的儿童图书并非个例——记者近日翻阅和购买了二百多本儿童读物,发现其中涉嫌存在价值观问题的有近二十本。(6月24日《法治日报》)

儿童读物存在内容、质量等问题,早已不是新鲜事。如有的童书中出现“父亲脱掉孩子裤子后用手抽打其屁股”的过时教育方法;有的童书中出现“飞机从天上掉下来没有人受伤的原因是全都死了”的不利于儿童成长心理的内容……儿童心智尚不成熟,这样的儿童读物,会给孩子带来极为不好的影响,扭曲孩子的“三观”。

数据显示,近年来童书市场迅猛发展。在数字化阅读的强力冲击下,传统出版社纷纷转向主要依靠纸质阅读的少儿出版市场。但一些出版社对于童书出版并不专业,如若跟风出版童书,就容易出现粗制滥造的情况。

童书市场良莠不齐、野蛮生长,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监管不力。相关法律法规还并不完善,让粗制滥造的童书出版有空子可钻。比如根据出版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出版物不得含有恐怖、残酷等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但是,究竟什么样的情形才算恐怖、残酷,规定细则却语焉不详。没有划定明确的红线与雷区,让一些有害童书得以游走于监管边缘。

对于儿童读物质量问题,一方面要规范行业秩序,比如推行童书分级阅读方案,什么年龄段的孩子阅读怎样的童书,要有严格的区分。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学校、家庭、图书馆等也要形成合力,严把童书“质量关”。童书从审核到出版、销售的全过程,都要进行严格把关。同时,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盗版打击力度。儿童缺乏甄别能力,更需要我们为他们过滤掉“有害童书”,不让他们有接触不良书籍的机会。

规范引导儿童读物市场,提高儿童读物质量,要拧紧各方责任链条,不能再让有毒、有害的问题童书被端上广大儿童的“成长餐桌”。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儿童读物别异化成“儿童毒物”

2025年06月25日 07:04   来源:广州日报   戴先任

从画风诡异到暴力恐怖、从语言粗俗到不良举止,存在不良内容的儿童图书并非个例——记者近日翻阅和购买了二百多本儿童读物,发现其中涉嫌存在价值观问题的有近二十本。(6月24日《法治日报》)

儿童读物存在内容、质量等问题,早已不是新鲜事。如有的童书中出现“父亲脱掉孩子裤子后用手抽打其屁股”的过时教育方法;有的童书中出现“飞机从天上掉下来没有人受伤的原因是全都死了”的不利于儿童成长心理的内容……儿童心智尚不成熟,这样的儿童读物,会给孩子带来极为不好的影响,扭曲孩子的“三观”。

数据显示,近年来童书市场迅猛发展。在数字化阅读的强力冲击下,传统出版社纷纷转向主要依靠纸质阅读的少儿出版市场。但一些出版社对于童书出版并不专业,如若跟风出版童书,就容易出现粗制滥造的情况。

童书市场良莠不齐、野蛮生长,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监管不力。相关法律法规还并不完善,让粗制滥造的童书出版有空子可钻。比如根据出版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出版物不得含有恐怖、残酷等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但是,究竟什么样的情形才算恐怖、残酷,规定细则却语焉不详。没有划定明确的红线与雷区,让一些有害童书得以游走于监管边缘。

对于儿童读物质量问题,一方面要规范行业秩序,比如推行童书分级阅读方案,什么年龄段的孩子阅读怎样的童书,要有严格的区分。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学校、家庭、图书馆等也要形成合力,严把童书“质量关”。童书从审核到出版、销售的全过程,都要进行严格把关。同时,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盗版打击力度。儿童缺乏甄别能力,更需要我们为他们过滤掉“有害童书”,不让他们有接触不良书籍的机会。

规范引导儿童读物市场,提高儿童读物质量,要拧紧各方责任链条,不能再让有毒、有害的问题童书被端上广大儿童的“成长餐桌”。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