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季谨防“剧本杀”陷阱

2025-06-25 07:03 来源:广州日报

稳定体面、待遇优厚的“铁饭碗”,花钱就能搞定——面对这样诱人的说辞,你会不会心动?当心是陷阱!去年10月,甘肃兰州警方破获一起虚构、冒充央企国企和党政事业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实施就业诈骗的特大系列诈骗案。(6月24日《人民日报》)

又到一年求职黄金季,当无数青年怀揣梦想奔赴职场时,一些精心设计的“剧本杀”式就业骗局却悄然上演。甘肃兰州警方破获的特大就业诈骗案,400余名毕业生被骗8000余万元的惨痛教训,敲响了求职季防诈的警钟。这场以“铁饭碗”为诱饵的骗局,不仅暴露了不法分子的贪婪与狡诈,更折射出求职市场监管的深层病灶。

新闻中这起案件堪称就业诈骗的“教科书式”操作:从虚假岗位发布到伪造考试流程,从签订服务协议到制造入职假象,诈骗团伙构建了环环相扣的“剧情链”。他们深谙求职者的心理弱点,用“内部关系”“定向招聘”等话术编织信任网络,以“笔试面试”“体检培训”等环节强化真实感,甚至不惜伪造央企国企印章、制作虚假录用通知书。这种“沉浸式”诈骗手法,让受害者在层层递进的“剧情”中逐渐丧失判断力,最终陷入“花钱买工作”的认知陷阱。正如受害人所言:“考试场地布置得有模有样,现场还拉起招考横幅,一切都跟真的似的。”这种“真实感”的营造,正是“剧本杀”式骗局的核心杀招。

骗局猖獗的背后,是人力资源市场监管的“破窗效应”。部分中介机构未取得合法资质却长期经营,招聘信息发布缺乏有效审核,求职者权益保护机制存在盲区。更值得警惕的是,求职者群体中普遍存在的“捷径心理”与“沉默文化”:有人迷信“关系运作”,有人害怕“竹篮打水”,这种心理被诈骗分子精准拿捏,形成“愿者上钩”的恶性循环。甘肃警方破获的案件中,多数受害者在发现异常后仍选择“再等等”,甚至在被警方问询时仍抱有“能要回钱就好”的侥幸。这些集体性的认知偏差,为诈骗团伙提供了生存土壤。

破除就业骗局,需要构建“监管—宣传—维权”三位一体的防护体系。监管层面,建立多部门联动执法机制,人社部门核查资质、公安部门打击犯罪、市场监管部门规范信息发布,形成“发现—查处—曝光”的全链条治理。宣传层面,创新风险教育方式,如将典型案例改编为情景剧、制作防诈短视频,让求职者直观识别“招转培”“招转贷”等新型骗局。维权层面,应畅通投诉渠道,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同时完善追赃挽损制度,降低受害者维权成本。

在求职这场人生大考中,既需要监管部门亮出“利剑”,斩断伸向求职者的黑手;也需要求职者擦亮“慧眼”,识破“剧本杀”式骗局的伪装。真正的“铁饭碗”从不是金钱交易的产物,而是能力与机遇的匹配。当遇到“交钱保过”“内部指标”等说辞时,求职者应牢记三个“不”:不轻信“特殊渠道”,不缴纳保证金、培训费,不签署模糊不清的协议。同时,要主动查询企业资质,通过正规招聘平台投递简历,遇到可疑情况及时向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或劳动监察部门咨询。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求职季谨防“剧本杀”陷阱

2025年06月25日 07:03   来源:广州日报   王琦

稳定体面、待遇优厚的“铁饭碗”,花钱就能搞定——面对这样诱人的说辞,你会不会心动?当心是陷阱!去年10月,甘肃兰州警方破获一起虚构、冒充央企国企和党政事业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实施就业诈骗的特大系列诈骗案。(6月24日《人民日报》)

又到一年求职黄金季,当无数青年怀揣梦想奔赴职场时,一些精心设计的“剧本杀”式就业骗局却悄然上演。甘肃兰州警方破获的特大就业诈骗案,400余名毕业生被骗8000余万元的惨痛教训,敲响了求职季防诈的警钟。这场以“铁饭碗”为诱饵的骗局,不仅暴露了不法分子的贪婪与狡诈,更折射出求职市场监管的深层病灶。

新闻中这起案件堪称就业诈骗的“教科书式”操作:从虚假岗位发布到伪造考试流程,从签订服务协议到制造入职假象,诈骗团伙构建了环环相扣的“剧情链”。他们深谙求职者的心理弱点,用“内部关系”“定向招聘”等话术编织信任网络,以“笔试面试”“体检培训”等环节强化真实感,甚至不惜伪造央企国企印章、制作虚假录用通知书。这种“沉浸式”诈骗手法,让受害者在层层递进的“剧情”中逐渐丧失判断力,最终陷入“花钱买工作”的认知陷阱。正如受害人所言:“考试场地布置得有模有样,现场还拉起招考横幅,一切都跟真的似的。”这种“真实感”的营造,正是“剧本杀”式骗局的核心杀招。

骗局猖獗的背后,是人力资源市场监管的“破窗效应”。部分中介机构未取得合法资质却长期经营,招聘信息发布缺乏有效审核,求职者权益保护机制存在盲区。更值得警惕的是,求职者群体中普遍存在的“捷径心理”与“沉默文化”:有人迷信“关系运作”,有人害怕“竹篮打水”,这种心理被诈骗分子精准拿捏,形成“愿者上钩”的恶性循环。甘肃警方破获的案件中,多数受害者在发现异常后仍选择“再等等”,甚至在被警方问询时仍抱有“能要回钱就好”的侥幸。这些集体性的认知偏差,为诈骗团伙提供了生存土壤。

破除就业骗局,需要构建“监管—宣传—维权”三位一体的防护体系。监管层面,建立多部门联动执法机制,人社部门核查资质、公安部门打击犯罪、市场监管部门规范信息发布,形成“发现—查处—曝光”的全链条治理。宣传层面,创新风险教育方式,如将典型案例改编为情景剧、制作防诈短视频,让求职者直观识别“招转培”“招转贷”等新型骗局。维权层面,应畅通投诉渠道,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同时完善追赃挽损制度,降低受害者维权成本。

在求职这场人生大考中,既需要监管部门亮出“利剑”,斩断伸向求职者的黑手;也需要求职者擦亮“慧眼”,识破“剧本杀”式骗局的伪装。真正的“铁饭碗”从不是金钱交易的产物,而是能力与机遇的匹配。当遇到“交钱保过”“内部指标”等说辞时,求职者应牢记三个“不”:不轻信“特殊渠道”,不缴纳保证金、培训费,不签署模糊不清的协议。同时,要主动查询企业资质,通过正规招聘平台投递简历,遇到可疑情况及时向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或劳动监察部门咨询。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