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善待每一个“厌学小孩”

2025-06-25 07:01 来源:广州日报

是谁在批量制造“厌学小孩”?资深心理咨询师李蔚面对凤凰网采访时表示,她不认为是孩子有病。在她看来,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家长生病,孩子吃药。

家长病到什么程度呢?谈“厌学”色变——仿佛只要孩子有不想学的念头,这孩子就是有问题的。其实,在走不进校门的孩子身后,往往有一个走不出焦虑的家庭。有的家长暴力逼迫孩子返校,打一顿不能解决就多打几顿;有的家长以治疗孩子“心病”为中心,全家围着孩子团团转,反倒令孩子的心结难以解开。这些做法只会让孩子陡然升压,结果常常适得其反。

在“家庭教育的12个关键”一文中,作者闵小玲讲述了她与孩子“当当熊”的一段真实故事。上初中的第一个月,“当当熊”每天放学回家忙着写作业,周六返校补课,周日下午还得学小提琴。他感到厌倦又烦躁,简直喘不过气来。对孩子的变化,闵小玲看在眼里。她主动提出向老师打电话请假,让儿子在家好好玩两天。难道这不是撒谎吗?但闵小玲认为,孩子的心理生了一点小毛病,请假疗愈是很正常的事。或许,正是成年人的这份松弛感和换位思考的方式,促使孩子在内心很快腾出一个自我调适的空间,从而顺利地走出了情绪的低潮期。

这个案例也印证了:真正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要从家庭的根源上找原因、想办法。孩子一旦出现厌学情绪,家长先要作自我反省。譬如,家里的压力指数是不是已经超标,把追求好成绩当作孩子未来的唯一支撑?大人是不是习惯了语言暴力,把粗暴地催促、训斥孩子当成家常便饭?孩子回到家垂头丧气、眼神游离,父母是不是缺少过问?打个比方来说,父母与孩子就像是池塘里的水和鱼。如果水至清或至浊,鱼儿怎么长都会有问题。当一个孩子承受不了外界环境的伤害和刺激,他会给自己造一个壳,躲在里面,然后等着有一天遇到一个愿意倾听他、理解他的人,把壳敲开,带他出来。只有孩子的负面情绪得到宣泄、心理需求获得接纳与满足,他才能与父母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进一步讲,怎样引导孩子“破茧成蝶”呢?那就是放下过度期待,从守护微小的进步开始,善待他们。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厌学情绪是长时间累积发酵的结果,改变自然不会一蹴而就。建议家长可以从吃饭、睡觉、运动这三件事入手,一点点地帮孩子把状态找回来。当他能完成每日散步30分钟这样的小任务,接下来就可以引导他在日常去做一些取悦自己的事情。正是在每一个微小的进步中,每个孩子被看见和发现,并一步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请善待每一个“厌学小孩”

2025年06月25日 07:01   来源:广州日报   杨博

是谁在批量制造“厌学小孩”?资深心理咨询师李蔚面对凤凰网采访时表示,她不认为是孩子有病。在她看来,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家长生病,孩子吃药。

家长病到什么程度呢?谈“厌学”色变——仿佛只要孩子有不想学的念头,这孩子就是有问题的。其实,在走不进校门的孩子身后,往往有一个走不出焦虑的家庭。有的家长暴力逼迫孩子返校,打一顿不能解决就多打几顿;有的家长以治疗孩子“心病”为中心,全家围着孩子团团转,反倒令孩子的心结难以解开。这些做法只会让孩子陡然升压,结果常常适得其反。

在“家庭教育的12个关键”一文中,作者闵小玲讲述了她与孩子“当当熊”的一段真实故事。上初中的第一个月,“当当熊”每天放学回家忙着写作业,周六返校补课,周日下午还得学小提琴。他感到厌倦又烦躁,简直喘不过气来。对孩子的变化,闵小玲看在眼里。她主动提出向老师打电话请假,让儿子在家好好玩两天。难道这不是撒谎吗?但闵小玲认为,孩子的心理生了一点小毛病,请假疗愈是很正常的事。或许,正是成年人的这份松弛感和换位思考的方式,促使孩子在内心很快腾出一个自我调适的空间,从而顺利地走出了情绪的低潮期。

这个案例也印证了:真正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要从家庭的根源上找原因、想办法。孩子一旦出现厌学情绪,家长先要作自我反省。譬如,家里的压力指数是不是已经超标,把追求好成绩当作孩子未来的唯一支撑?大人是不是习惯了语言暴力,把粗暴地催促、训斥孩子当成家常便饭?孩子回到家垂头丧气、眼神游离,父母是不是缺少过问?打个比方来说,父母与孩子就像是池塘里的水和鱼。如果水至清或至浊,鱼儿怎么长都会有问题。当一个孩子承受不了外界环境的伤害和刺激,他会给自己造一个壳,躲在里面,然后等着有一天遇到一个愿意倾听他、理解他的人,把壳敲开,带他出来。只有孩子的负面情绪得到宣泄、心理需求获得接纳与满足,他才能与父母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进一步讲,怎样引导孩子“破茧成蝶”呢?那就是放下过度期待,从守护微小的进步开始,善待他们。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厌学情绪是长时间累积发酵的结果,改变自然不会一蹴而就。建议家长可以从吃饭、睡觉、运动这三件事入手,一点点地帮孩子把状态找回来。当他能完成每日散步30分钟这样的小任务,接下来就可以引导他在日常去做一些取悦自己的事情。正是在每一个微小的进步中,每个孩子被看见和发现,并一步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