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展获奖作品是网购摆件,艺术创作岂能“鱼目混珠”

2025-06-24 07:24 来源:红网

近日,第四届黑龙江省雕塑作品双年展引发关注:一件名为《梦旅人》的获奖作品,被网友指证与淘宝售卖摆件高度雷同。收到反馈后,承办方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下称黑龙江省美协)迅速回应,表示已取消涉事作者的入选资格和奖项。相关负责人也在网上回应,将会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艺术的价值在于其创造力和作者独特的思想表达,而非投机取巧的复制。

无疑,抄袭者窃他人成果以求虚名,是对艺术创作的亵渎。但其折射的深层问题更令人忧虑:一件造型与电商摆件几乎雷同的作品,如何能一路闯关,最终在省级比赛中斩获奖项?这不仅是对其他参赛者心血的嘲弄,更暴露出当前部分艺术评奖机制中原创性审查环节的明显漏洞。评审环节形同虚设,轻易放过了这件几乎完全复制的展品。当“淘宝同款”也能轻易登堂入室,艺术创作的尊严与评奖机构的公信力必然被严重侵蚀。长此以往,真正的优秀原创作品将被这些“电商同款”所排挤,社会对艺术机构的信任基石也将动摇。

而改变这一现状,必须筑牢多重防线。首先,作为创作者而言,需将职业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立原创意识,以原创为安身立命之本。其次,评审机制必须引入更严格的筛查流程,通过科技手段辅助人工审查,例如在评选作品时进行图片搜索,确保作品的原创性。同时,应加强违规追责制度,提高抄袭成本。最后,行业组织应主动作为,建立权威、透明的抄袭举报核查与惩戒公示机制,对劣迹作者形成有力震慑,以儆效尤。

唯有各方的共同作用下,真正的艺术方能摆脱鱼目混珠的困境。原创精神,需要层层保护,而不仅靠单薄信任维系。当抄袭者代价深重,评奖者慧眼如炬,艺术原创才不会沦为“电商同款”。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雕塑展获奖作品是网购摆件,艺术创作岂能“鱼目混珠”

2025年06月24日 07:24   来源:红网   龙宜

近日,第四届黑龙江省雕塑作品双年展引发关注:一件名为《梦旅人》的获奖作品,被网友指证与淘宝售卖摆件高度雷同。收到反馈后,承办方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下称黑龙江省美协)迅速回应,表示已取消涉事作者的入选资格和奖项。相关负责人也在网上回应,将会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艺术的价值在于其创造力和作者独特的思想表达,而非投机取巧的复制。

无疑,抄袭者窃他人成果以求虚名,是对艺术创作的亵渎。但其折射的深层问题更令人忧虑:一件造型与电商摆件几乎雷同的作品,如何能一路闯关,最终在省级比赛中斩获奖项?这不仅是对其他参赛者心血的嘲弄,更暴露出当前部分艺术评奖机制中原创性审查环节的明显漏洞。评审环节形同虚设,轻易放过了这件几乎完全复制的展品。当“淘宝同款”也能轻易登堂入室,艺术创作的尊严与评奖机构的公信力必然被严重侵蚀。长此以往,真正的优秀原创作品将被这些“电商同款”所排挤,社会对艺术机构的信任基石也将动摇。

而改变这一现状,必须筑牢多重防线。首先,作为创作者而言,需将职业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立原创意识,以原创为安身立命之本。其次,评审机制必须引入更严格的筛查流程,通过科技手段辅助人工审查,例如在评选作品时进行图片搜索,确保作品的原创性。同时,应加强违规追责制度,提高抄袭成本。最后,行业组织应主动作为,建立权威、透明的抄袭举报核查与惩戒公示机制,对劣迹作者形成有力震慑,以儆效尤。

唯有各方的共同作用下,真正的艺术方能摆脱鱼目混珠的困境。原创精神,需要层层保护,而不仅靠单薄信任维系。当抄袭者代价深重,评奖者慧眼如炬,艺术原创才不会沦为“电商同款”。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