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清华经管学院院长”,是谁给骗子的勇气?

2025-06-24 07:24 来源:红网

据清华大学官网消息,近期,个别社会人员以“清大经管学院院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等虚假身份公开活动。对此,学院声明:学院教师相关信息均通过学院官方网站公开,请公众注意辨别。(6月23日 澎湃新闻)

冒牌“院长”的行径暴露的是一套围绕着名校光环运转的灰色“身份生意经”。报道显示,某文化公司不仅在网络上宣称与清华合作,更堂而皇之地让“曹玉磊”顶着虚假的院长头衔四处活动,利用清华的金字招牌,为信任铺设华丽陷阱。这伙人钻营的就是光环背后的缝隙,将身份造假玩成了熟练的骗术——他们贩卖的既非真才实学,也非实质服务,而是利用人们对名校名头的盲目追捧,从中收割身份套现的利益。

骗局能够得逞,企业的监管责任同样难以推卸。 冒名者的虚假身份能长时间挂在公司官网招摇过市,这本身就是监管严重缺位的铁证。一个核心的问题无法回避:企业方为何对此视而不见?深挖下去,恐怕难以摆脱这样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作祟:无论是行骗者还是默许的企业,某种程度上都陷入了对“清华”这块招牌的集体迷恋。他们图的绝非学术殿堂的真实价值,而是渴望将那个闪闪发光的标签当作一张可在世俗交易中快速兑现的“镀金名片”。正是这种畸形的崇拜,为骗子的“身份生意”提供了温床。

这种对名校光环的崇拜,实则是社会功利心态的一种投射。当“清北人”这类名号被过度神话,成为一种能轻易换取信任和社会地位的硬通货时,钻营者自然闻风而动。冒名者胆敢窃用清华经管院长的头衔,其根源就在于我们这个时代弥漫着浮躁和追求捷径的风气。当名校的光环被一些人简单地等同于快速成功的通行证,那些精于算计者又怎会放过这般“机遇”?细想那些被“曹玉磊”身份蒙蔽的合作方,恐怕也很难说他们的轻信背后,完全没有沾染上一点追逐名校名人的盲从心理。

剥去这层虚妄的镀金外壳,名校声誉的本质是什么?是经年累月的严谨求实,是掷地有声的责任担当。学府的尊严岂是一纸伪造的名片所能承载?学术殿堂的威严,又岂是投机者可以轻易践踏的净土?这种行为践踏的,不仅是清华的声誉,更是整个社会对知识、对诚信的那份本应有的敬畏之心。

说到底,祛除虚假光环的土壤,需要两股力量的合力:社会大众摆脱对标签的盲目迷信,监管部门建立起更密不透风的识别与追责网络。只有当人们不再仅凭名校头衔就轻易交付信任,转而将目光投向实际的学识与信用;当监管机制能迅速识别出那些利用名校声望编织的骗局,并让行骗者付出足够沉重的代价,我们才能期待清华乃至整个学府的声誉回归它应有的本真价值——那份建立在知识厚度与人格诚信之上的分量。学术殿堂的脊梁,终究靠“真实”二字撑起;守护这条求真底线,就是在为整个社会的理性与信任打桩筑基。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冒充“清华经管学院院长”,是谁给骗子的勇气?

2025年06月24日 07:24   来源:红网   秦若嫣

据清华大学官网消息,近期,个别社会人员以“清大经管学院院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等虚假身份公开活动。对此,学院声明:学院教师相关信息均通过学院官方网站公开,请公众注意辨别。(6月23日 澎湃新闻)

冒牌“院长”的行径暴露的是一套围绕着名校光环运转的灰色“身份生意经”。报道显示,某文化公司不仅在网络上宣称与清华合作,更堂而皇之地让“曹玉磊”顶着虚假的院长头衔四处活动,利用清华的金字招牌,为信任铺设华丽陷阱。这伙人钻营的就是光环背后的缝隙,将身份造假玩成了熟练的骗术——他们贩卖的既非真才实学,也非实质服务,而是利用人们对名校名头的盲目追捧,从中收割身份套现的利益。

骗局能够得逞,企业的监管责任同样难以推卸。 冒名者的虚假身份能长时间挂在公司官网招摇过市,这本身就是监管严重缺位的铁证。一个核心的问题无法回避:企业方为何对此视而不见?深挖下去,恐怕难以摆脱这样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作祟:无论是行骗者还是默许的企业,某种程度上都陷入了对“清华”这块招牌的集体迷恋。他们图的绝非学术殿堂的真实价值,而是渴望将那个闪闪发光的标签当作一张可在世俗交易中快速兑现的“镀金名片”。正是这种畸形的崇拜,为骗子的“身份生意”提供了温床。

这种对名校光环的崇拜,实则是社会功利心态的一种投射。当“清北人”这类名号被过度神话,成为一种能轻易换取信任和社会地位的硬通货时,钻营者自然闻风而动。冒名者胆敢窃用清华经管院长的头衔,其根源就在于我们这个时代弥漫着浮躁和追求捷径的风气。当名校的光环被一些人简单地等同于快速成功的通行证,那些精于算计者又怎会放过这般“机遇”?细想那些被“曹玉磊”身份蒙蔽的合作方,恐怕也很难说他们的轻信背后,完全没有沾染上一点追逐名校名人的盲从心理。

剥去这层虚妄的镀金外壳,名校声誉的本质是什么?是经年累月的严谨求实,是掷地有声的责任担当。学府的尊严岂是一纸伪造的名片所能承载?学术殿堂的威严,又岂是投机者可以轻易践踏的净土?这种行为践踏的,不仅是清华的声誉,更是整个社会对知识、对诚信的那份本应有的敬畏之心。

说到底,祛除虚假光环的土壤,需要两股力量的合力:社会大众摆脱对标签的盲目迷信,监管部门建立起更密不透风的识别与追责网络。只有当人们不再仅凭名校头衔就轻易交付信任,转而将目光投向实际的学识与信用;当监管机制能迅速识别出那些利用名校声望编织的骗局,并让行骗者付出足够沉重的代价,我们才能期待清华乃至整个学府的声誉回归它应有的本真价值——那份建立在知识厚度与人格诚信之上的分量。学术殿堂的脊梁,终究靠“真实”二字撑起;守护这条求真底线,就是在为整个社会的理性与信任打桩筑基。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