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雪茶包喝出青蛙,食品安全不能“睁只眼闭只眼”

2025-06-24 07:24 来源:红网

近日,有网友发帖表示在奈雪小盒茶内喝出整只青蛙。该网友称,该盒花茶是去年生产,自己凑单时购买的。对此,奈雪的茶6月23日表示,公司高度重视此事,已和消费者协商处理完毕。(6月23日 中国新闻网)

在奈雪的茶包里喝出一整只干瘪的青蛙!这听起来像恐怖故事的情节,却真实地发生在一位消费者身上。虽然奈雪迅速联系消费者并“协商处理完毕”,但这起事件绝非简单的赔偿就能翻篇。

首先,这次事件暴露了奈雪自身管理的明显失职。一只青蛙能“潜伏”在去年的茶包里,最终泡进消费者的杯子,这中间要闯过多少关?原料采摘、加工生产、包装运输、出厂检验……任何一个环节认真把关,都不该让这么大的异物混入。奈雪初期回应“供应商周末休息,周一联系”的态度,更显得推脱和冷漠,伤了消费者的心。即使后来赔偿了、处理了,这种“事后补救”也难以完全挽回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自家的产品出了问题,不能总拿“供应商”当挡箭牌。

更深一层看,奈雪的“青蛙事件”不是偶然,而是新茶饮行业普遍问题的缩影。这几年,奶茶店开得又快又多,竞争激烈。为了抢市场、赶速度、控成本,一些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开发新品、做营销、搞包装上,对最根本的产品安全反而疏忽了。对上游供应商的管理往往不够深入细致,原料怎么来的、生产过程干不干净,品牌方可能“睁只眼闭只眼”。必要的检测设备投入不足,或者有设备也没严格执行。当“快”和“省”成了首要目标,食品安全这根弦就松了。奈雪这次出事,只是把行业隐藏的风险,用最刺眼的方式暴露了出来。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要重建信任,整个行业必须把“安全”真正放在第一位。奈雪和其他奶茶品牌必须下狠功夫整顿供应链。首先要管好源头:不能只问供应商要货、谈价格,更要严格审核他们的资质,定期甚至突击检查他们的种植基地、加工厂,确保他们真按规矩办事。其次要责任到人:品牌方要负起最终责任,不能一出事就把锅甩给供应商。从管理层到一线员工,都要把食品安全当“头等大事”。最后要透明公开: 让消费者能更清楚地了解产品来源和制作过程,用真诚透明换取信任。

监管部门也要跟上,针对奶茶这种新兴、复杂的饮品,制定更明确、更严格的安全标准和操作规范,并且加大日常检查和处罚力度,让违规的成本足够高。

奶茶可以追求口味创新、包装精美、营销吸睛,但这一切的基础,必须是安全。安全,才是奶茶行业最该“卷”的核心竞争力。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奈雪茶包喝出青蛙,食品安全不能“睁只眼闭只眼”

2025年06月24日 07:24   来源:红网   杨露

近日,有网友发帖表示在奈雪小盒茶内喝出整只青蛙。该网友称,该盒花茶是去年生产,自己凑单时购买的。对此,奈雪的茶6月23日表示,公司高度重视此事,已和消费者协商处理完毕。(6月23日 中国新闻网)

在奈雪的茶包里喝出一整只干瘪的青蛙!这听起来像恐怖故事的情节,却真实地发生在一位消费者身上。虽然奈雪迅速联系消费者并“协商处理完毕”,但这起事件绝非简单的赔偿就能翻篇。

首先,这次事件暴露了奈雪自身管理的明显失职。一只青蛙能“潜伏”在去年的茶包里,最终泡进消费者的杯子,这中间要闯过多少关?原料采摘、加工生产、包装运输、出厂检验……任何一个环节认真把关,都不该让这么大的异物混入。奈雪初期回应“供应商周末休息,周一联系”的态度,更显得推脱和冷漠,伤了消费者的心。即使后来赔偿了、处理了,这种“事后补救”也难以完全挽回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自家的产品出了问题,不能总拿“供应商”当挡箭牌。

更深一层看,奈雪的“青蛙事件”不是偶然,而是新茶饮行业普遍问题的缩影。这几年,奶茶店开得又快又多,竞争激烈。为了抢市场、赶速度、控成本,一些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开发新品、做营销、搞包装上,对最根本的产品安全反而疏忽了。对上游供应商的管理往往不够深入细致,原料怎么来的、生产过程干不干净,品牌方可能“睁只眼闭只眼”。必要的检测设备投入不足,或者有设备也没严格执行。当“快”和“省”成了首要目标,食品安全这根弦就松了。奈雪这次出事,只是把行业隐藏的风险,用最刺眼的方式暴露了出来。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要重建信任,整个行业必须把“安全”真正放在第一位。奈雪和其他奶茶品牌必须下狠功夫整顿供应链。首先要管好源头:不能只问供应商要货、谈价格,更要严格审核他们的资质,定期甚至突击检查他们的种植基地、加工厂,确保他们真按规矩办事。其次要责任到人:品牌方要负起最终责任,不能一出事就把锅甩给供应商。从管理层到一线员工,都要把食品安全当“头等大事”。最后要透明公开: 让消费者能更清楚地了解产品来源和制作过程,用真诚透明换取信任。

监管部门也要跟上,针对奶茶这种新兴、复杂的饮品,制定更明确、更严格的安全标准和操作规范,并且加大日常检查和处罚力度,让违规的成本足够高。

奶茶可以追求口味创新、包装精美、营销吸睛,但这一切的基础,必须是安全。安全,才是奶茶行业最该“卷”的核心竞争力。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