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玩具设隐私“防火墙”

2025-06-24 07:21 来源:人民日报

给玩具设隐私“防火墙”

江德斌

从能讲故事的智能玩偶,到可情感交互的机器人,智能玩具市场正迎来快速发展。然而,当孩子们与这些“智能伙伴”亲密互动时,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暴露了隐私。

当前,智能玩具不再是简单的电子发声装置,而是集成了高敏麦克风、广角摄像头等传感器的科技产品,可通过与儿童的交流,采集各种信息,如感知儿童的呼吸频率、记录对话内容,甚至能分析情绪变化。面对这一新风险,要未雨绸缪,构建系统性的防护机制。

监管层面上,应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智能玩具在数据收集、存储、使用、传输等各环节的规范,明确非必要不采集等原则。安全标准上,行业协会可牵头制定技术规范,要求厂商采用端到端加密、本地化数据处理等技术。产品设计上,可在智能玩具中嵌入“家长控制模式”,由监护人设定权限,选择数据采集范围。

智能玩具是时代对孩子们的美好馈赠,切实把好隐私安全关,它才能成为孩子们的良伴。

(摘编自《工人日报》,原题为《给AI玩具设一道隐私“防火墙”》)

警惕国学直播“骗人术”

王志高

近期,一些网络直播平台账号以传播国学或传统文化之名,宣扬迷信,借机敛财。一些动辄数千元的课程,有精心设计的骗局。

真正的国学教人明理向善,不是摆床朝向、算命改运的把戏。这样的国学直播,曲解了传统文化的内涵,误导了受众。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信息。对于此类乱象,监管部门必须依法整治,既追究违规者的责任,也要查找平台管理漏洞并加大监管力度,形成震慑。

打着国学的名义招摇撞骗,不仅扰乱社会秩序,还带来精神污染。对此,要加强监管力度,做好防骗宣传,同时扩大优质文化供给,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人心,构筑起更加健康理性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法治日报》,原题为《警惕“伪国学”真骗术》)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给玩具设隐私“防火墙”

2025年06月24日 07:21   来源:人民日报   

给玩具设隐私“防火墙”

江德斌

从能讲故事的智能玩偶,到可情感交互的机器人,智能玩具市场正迎来快速发展。然而,当孩子们与这些“智能伙伴”亲密互动时,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暴露了隐私。

当前,智能玩具不再是简单的电子发声装置,而是集成了高敏麦克风、广角摄像头等传感器的科技产品,可通过与儿童的交流,采集各种信息,如感知儿童的呼吸频率、记录对话内容,甚至能分析情绪变化。面对这一新风险,要未雨绸缪,构建系统性的防护机制。

监管层面上,应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智能玩具在数据收集、存储、使用、传输等各环节的规范,明确非必要不采集等原则。安全标准上,行业协会可牵头制定技术规范,要求厂商采用端到端加密、本地化数据处理等技术。产品设计上,可在智能玩具中嵌入“家长控制模式”,由监护人设定权限,选择数据采集范围。

智能玩具是时代对孩子们的美好馈赠,切实把好隐私安全关,它才能成为孩子们的良伴。

(摘编自《工人日报》,原题为《给AI玩具设一道隐私“防火墙”》)

警惕国学直播“骗人术”

王志高

近期,一些网络直播平台账号以传播国学或传统文化之名,宣扬迷信,借机敛财。一些动辄数千元的课程,有精心设计的骗局。

真正的国学教人明理向善,不是摆床朝向、算命改运的把戏。这样的国学直播,曲解了传统文化的内涵,误导了受众。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信息。对于此类乱象,监管部门必须依法整治,既追究违规者的责任,也要查找平台管理漏洞并加大监管力度,形成震慑。

打着国学的名义招摇撞骗,不仅扰乱社会秩序,还带来精神污染。对此,要加强监管力度,做好防骗宣传,同时扩大优质文化供给,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人心,构筑起更加健康理性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法治日报》,原题为《警惕“伪国学”真骗术》)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