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窒息”的围观当休矣

2025-06-23 08:04 来源:人民日报

近日,北京大学助理教授韦东奕凭仅4秒长的视频在社交平台涨粉千万。有人嗅到“流量”后,围观他在食堂吃饭,甚至轮流坐到他身旁拍照、合影,宛如“打卡”旅游景点。围观视频被放到网上后,网友直呼“令人窒息”。

最初,人们关注韦东奕,是被他甘坐基础研究冷板凳的精神感动。然而,关心转瞬间变成越过底线、突破边界感的“贴脸拍摄”“围堵跟拍”,让人气愤。对此,北京市网信办迅速行动,集中清理盯拍蹭热等信息4699条,这一举措收获好评。

“饭圈”乱象的背后,往往存在着“流量至上”的利益追逐。在围观者和拍摄者眼里,韦东奕成了被物化的“学霸”符号、蹭上就能收割流量的“网红”。有的人以错误方式表达敬仰,有的则是借机吸粉引流、恶意营销牟利。

无尽的侵扰不仅给当事人带来困扰和压力,还给清静的学术空间增添污浊之气,甚至可能导致严重后果。韦东奕说,自己已受舆情影响,不再作任何回应。一些歌手、演员、运动员更是苦“饭圈”乱象久矣。跳水运动员全红婵夺冠后,老家被“网红”围堵,家人出门都困难。上个月,一名大学教授因纠正青年演员文学常识性错误,遭到该演员粉丝网暴。部分“饭圈”思考方式简单、行为方式粗暴,污染网络生态、破坏社会秩序。

这种行为涉嫌违法违规。民法典保护公民名誉权、肖像权,治安管理处罚法亦对网络暴力形成震慑,网信部门也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此外,跨部门沟通协调机制还需进一步建立健全,推动网信、公安、体育、教育等部门协同发力、联合执法常态化。

如何对待像韦东奕这样的青年学者,还折射了社会文明程度。拍摄他人之前,要有对法律法规的敬畏、对社会公德的尊重。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可能变成镜头里的焦点,被审视、围观、议论。如果能将心比心、树立正确价值观,不被流量绑架,才能更好促进群体向善。

最近,韦东奕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被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给人才充裕时间、清净空间,政府多服务、高校多帮助,全社会要共同营造安心静心暖心的创新氛围。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令人窒息”的围观当休矣

2025年06月23日 08:04   来源:人民日报   尚嵘峥

近日,北京大学助理教授韦东奕凭仅4秒长的视频在社交平台涨粉千万。有人嗅到“流量”后,围观他在食堂吃饭,甚至轮流坐到他身旁拍照、合影,宛如“打卡”旅游景点。围观视频被放到网上后,网友直呼“令人窒息”。

最初,人们关注韦东奕,是被他甘坐基础研究冷板凳的精神感动。然而,关心转瞬间变成越过底线、突破边界感的“贴脸拍摄”“围堵跟拍”,让人气愤。对此,北京市网信办迅速行动,集中清理盯拍蹭热等信息4699条,这一举措收获好评。

“饭圈”乱象的背后,往往存在着“流量至上”的利益追逐。在围观者和拍摄者眼里,韦东奕成了被物化的“学霸”符号、蹭上就能收割流量的“网红”。有的人以错误方式表达敬仰,有的则是借机吸粉引流、恶意营销牟利。

无尽的侵扰不仅给当事人带来困扰和压力,还给清静的学术空间增添污浊之气,甚至可能导致严重后果。韦东奕说,自己已受舆情影响,不再作任何回应。一些歌手、演员、运动员更是苦“饭圈”乱象久矣。跳水运动员全红婵夺冠后,老家被“网红”围堵,家人出门都困难。上个月,一名大学教授因纠正青年演员文学常识性错误,遭到该演员粉丝网暴。部分“饭圈”思考方式简单、行为方式粗暴,污染网络生态、破坏社会秩序。

这种行为涉嫌违法违规。民法典保护公民名誉权、肖像权,治安管理处罚法亦对网络暴力形成震慑,网信部门也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此外,跨部门沟通协调机制还需进一步建立健全,推动网信、公安、体育、教育等部门协同发力、联合执法常态化。

如何对待像韦东奕这样的青年学者,还折射了社会文明程度。拍摄他人之前,要有对法律法规的敬畏、对社会公德的尊重。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可能变成镜头里的焦点,被审视、围观、议论。如果能将心比心、树立正确价值观,不被流量绑架,才能更好促进群体向善。

最近,韦东奕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被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给人才充裕时间、清净空间,政府多服务、高校多帮助,全社会要共同营造安心静心暖心的创新氛围。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