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则关于服务驿站的消息,让人感受到公共服务的温度。
一则是交通运输部办公厅、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联合发文,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司机之家”扩容升级。到明年4月底,全国将新增改造超千个“司机之家”,进一步改善广大货车司机停车休息环境。
另一则是浙江杭州一街道干部利用业余时间当了60天外卖骑手,在5个平台跑了330单,行驶约2900公里,以“沉浸式调研”深入了解外卖员的真实需求,推动街道打造更实用的休息驿站。
两则新闻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公共服务补短板。我国有2亿多灵活就业人员,约有3800万名货车司机,数量庞大、分布广泛。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公共服务向这些群体延伸,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题中之义,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明水平的提升,如今一线劳动者的工作环境有了切实改善。为高温严寒中工作的人发放补贴,为整日露天作业的人设立休息室……这些举措,瞄准人的迫切需求,体现了“投资于人”的理念。
“投资于人”,就要围绕人的需求来配置资源、优化服务。这是一个深层次的挑战。知道群众的急难愁盼是什么还不够,还要精准把握群众需求。
在一些骑手驿站,沙发、微波炉、雨伞、热水壶、电动车充电桩等服务设施应有尽有,但利用率并不高。问题出在哪里?原来是选址的逻辑搞反了,不应该建起驿站等骑手来,而要在骑手常去的地方建驿站。而且骑手没有时间等充电,都是尽快换电尽快工作。细节没做到位,服务效果可能就不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