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赛里木湖景区SUV玩漂移,除了罚款还能干什么?

2025-06-23 07:33 来源:红网

6月21日,多名游客驾越野车在新疆赛里木湖附近的一片竖有警示牌的草地玩漂移,持续约40分钟,对草场造成严重破坏。22日,景区工作人员称已收到举报,相关部门对涉事人员罚款处理。草场附近有警示牌,被破坏后需一年恢复。(6月22日 澎湃新闻)

然而,罚款难以平息公众愤怒的情绪,更无法挽回对草场及该地生态环境已造成的损害。何时游客竟能将追求刺激的私欲凌驾于生态保护之上?

草场作为赛里木湖生态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赛里木湖作为干旱内陆区高原封闭湖,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十分脆弱,因过度放牧等原因,近湖区曾土地荒漠化严重,牧草难生,湖水也不再清澈。是近年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整治保护近湖草场,才有了如今广袤草原与澄澈湖水交织的绝美风景。但是,越野车的车轮无情地碾碎了草原的宁静与无数人的努力。要知道,那些车辙印留下的“伤疤”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恢复。

涉事游客的行为暴露出其生态保护意识的极度匮乏。他们为了一时的刺激,抛却对自然的敬畏,肆意妄行。当然,他们缺乏的还有“公德心”。被破坏的草场败坏了其他游客的游玩兴致,降低了他者的出游体验,后续对草场环境的恢复更需经济与人力的支撑,这无疑对公共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失。

同时,景区管理也存在短板。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持续了约40分钟,为何在这么长的时间内都没有巡逻监管人员发现并到场处理?警示牌的设立遏制不了所有的不文明,景区需要加强对游客的引导教育和实地巡逻。此外,事件发生后,单一的罚款处罚或许并不能有效遏止类似不文明行为的再度发生。景区应在法律允许的限度内,对发生过不文明行为的游客,采取如限制进入、记入“黑名单”、网络曝光等措施,让守不住道德与法律底线的游客承担应有之代价,也为社会敲响文明旅游的警钟。随着暑假来临,景区将迎来客流旺季,防范措施一样亟待补充施行。比如,可以运用智能设备及时监控、合理规划游玩区域、设置警戒线等。

当然,文明旅游不能仅仅靠“管”,游客需要自律。四川汉源顶轿山景区曾遇到游客不听工作人员劝阻,执意将车辆开进草地,对脆弱的生态造成严重破坏的情况。故只有广大游客能将文明旅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遵守相应规章制度,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才能更好地落实对景区生态的保护,并免去不必要的人财物投入,减少资源浪费。

大自然的馈赠来之不易,赛里木湖和其他景区的美好风光需要我们共同的守护。莫让裹上自私的车轮,成为伤害美景的“凶器”。唯有心怀敬畏,践行文明,才能让旅途中的美景长存!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疆赛里木湖景区SUV玩漂移,除了罚款还能干什么?

2025年06月23日 07:33   来源:红网   掌吕安琪

6月21日,多名游客驾越野车在新疆赛里木湖附近的一片竖有警示牌的草地玩漂移,持续约40分钟,对草场造成严重破坏。22日,景区工作人员称已收到举报,相关部门对涉事人员罚款处理。草场附近有警示牌,被破坏后需一年恢复。(6月22日 澎湃新闻)

然而,罚款难以平息公众愤怒的情绪,更无法挽回对草场及该地生态环境已造成的损害。何时游客竟能将追求刺激的私欲凌驾于生态保护之上?

草场作为赛里木湖生态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赛里木湖作为干旱内陆区高原封闭湖,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十分脆弱,因过度放牧等原因,近湖区曾土地荒漠化严重,牧草难生,湖水也不再清澈。是近年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整治保护近湖草场,才有了如今广袤草原与澄澈湖水交织的绝美风景。但是,越野车的车轮无情地碾碎了草原的宁静与无数人的努力。要知道,那些车辙印留下的“伤疤”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恢复。

涉事游客的行为暴露出其生态保护意识的极度匮乏。他们为了一时的刺激,抛却对自然的敬畏,肆意妄行。当然,他们缺乏的还有“公德心”。被破坏的草场败坏了其他游客的游玩兴致,降低了他者的出游体验,后续对草场环境的恢复更需经济与人力的支撑,这无疑对公共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失。

同时,景区管理也存在短板。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持续了约40分钟,为何在这么长的时间内都没有巡逻监管人员发现并到场处理?警示牌的设立遏制不了所有的不文明,景区需要加强对游客的引导教育和实地巡逻。此外,事件发生后,单一的罚款处罚或许并不能有效遏止类似不文明行为的再度发生。景区应在法律允许的限度内,对发生过不文明行为的游客,采取如限制进入、记入“黑名单”、网络曝光等措施,让守不住道德与法律底线的游客承担应有之代价,也为社会敲响文明旅游的警钟。随着暑假来临,景区将迎来客流旺季,防范措施一样亟待补充施行。比如,可以运用智能设备及时监控、合理规划游玩区域、设置警戒线等。

当然,文明旅游不能仅仅靠“管”,游客需要自律。四川汉源顶轿山景区曾遇到游客不听工作人员劝阻,执意将车辆开进草地,对脆弱的生态造成严重破坏的情况。故只有广大游客能将文明旅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遵守相应规章制度,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才能更好地落实对景区生态的保护,并免去不必要的人财物投入,减少资源浪费。

大自然的馈赠来之不易,赛里木湖和其他景区的美好风光需要我们共同的守护。莫让裹上自私的车轮,成为伤害美景的“凶器”。唯有心怀敬畏,践行文明,才能让旅途中的美景长存!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