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饭书记”为何火?真心换民心才是硬道理

2025-06-23 07:33 来源:红网

近日,河南周口鹿邑县生铁冢镇范庄村的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因为挨家挨户“蹭饭”火了。据《河南日报》报道,这位27岁的年轻干部用一只碗、一部手机记录下与村民同吃一锅饭的日常,收获了百万关注和点赞。一顿饭工夫,从家庭琐事到村里大事,从粮食收成到邻里关系,从困难诉求到发展建议,家常便饭间流淌着最原汁原味的乡情民意。

“蹭饭,蹭饭,中不中?”这句带着幽默诙谐的河南方言,让董桂林的“蹭饭”,蹭出了干群之间的深厚情谊。过去,部分基层工作存在“坐着小车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的形式主义问题,干部无法真正走到人民群众中间,干群之间像隔了一堵墙——干部走不进群众的内心,群众也不理解干部的苦心。

“蹭饭书记”主动打破这层微妙的隔阂,用饭桌上的“烟火气”干实际中的“硬工作”。他放下干部架子,与群众同桌而食、同话家常,让群众感受到平等与尊重,自然愿意倾诉心声。从低保户的看病难题到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都在一粥一饭间得以呈现。这是最真实的情感联结,让干群从“帮扶关系”变为“一家人”。这种真心换真心的互动,是对“为人民服务”的生动诠释,为基层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然而,随着董桂林“蹭饭”视频的走红,质疑其作秀的声音也不少。但他并未被这些声音打倒,而是用“俯下身子,扎根群众”的质朴方式回应质疑。董桂林以饭桌为平台,以短视频为媒介,让当地的蒲公英茶、五香鸭蛋等特产走出农家小院,将网络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这不仅带动了农产品销售,更通过展示家乡的变化与潜力,吸引了许多青年返乡,培育了本土品牌,体现了乡村振兴所需的“造血思维”。小小的饭碗,成为民情收集、产业推广和人才回引的重要窗口,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当然,一些干部在学习董桂林的经验时,不能仅停留在模仿“蹭饭”的形式上,更应领会其本质:俯下身子贴近群众,以创新的思维开展工作,将群众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关键是要把身子沉下去,融入群众生活。只有真正做到为群众着想,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让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蹭饭”要成为常态,要警惕“一阵风”式走访,真正把“蹭饭”背后的为民情怀、务实作风融入日常。董桂林的“白瓷碗”,盛满了对群众的真诚与关爱。希望每一位干部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碗筷”,在烟火气息中倾听民声,在日常相处中增进民情,以真心换民心,让为民服务如回家吃饭般自然,如亲人相聚般温暖。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蹭饭书记”为何火?真心换民心才是硬道理

2025年06月23日 07:33   来源:红网   杨秋燕

近日,河南周口鹿邑县生铁冢镇范庄村的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因为挨家挨户“蹭饭”火了。据《河南日报》报道,这位27岁的年轻干部用一只碗、一部手机记录下与村民同吃一锅饭的日常,收获了百万关注和点赞。一顿饭工夫,从家庭琐事到村里大事,从粮食收成到邻里关系,从困难诉求到发展建议,家常便饭间流淌着最原汁原味的乡情民意。

“蹭饭,蹭饭,中不中?”这句带着幽默诙谐的河南方言,让董桂林的“蹭饭”,蹭出了干群之间的深厚情谊。过去,部分基层工作存在“坐着小车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的形式主义问题,干部无法真正走到人民群众中间,干群之间像隔了一堵墙——干部走不进群众的内心,群众也不理解干部的苦心。

“蹭饭书记”主动打破这层微妙的隔阂,用饭桌上的“烟火气”干实际中的“硬工作”。他放下干部架子,与群众同桌而食、同话家常,让群众感受到平等与尊重,自然愿意倾诉心声。从低保户的看病难题到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都在一粥一饭间得以呈现。这是最真实的情感联结,让干群从“帮扶关系”变为“一家人”。这种真心换真心的互动,是对“为人民服务”的生动诠释,为基层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然而,随着董桂林“蹭饭”视频的走红,质疑其作秀的声音也不少。但他并未被这些声音打倒,而是用“俯下身子,扎根群众”的质朴方式回应质疑。董桂林以饭桌为平台,以短视频为媒介,让当地的蒲公英茶、五香鸭蛋等特产走出农家小院,将网络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这不仅带动了农产品销售,更通过展示家乡的变化与潜力,吸引了许多青年返乡,培育了本土品牌,体现了乡村振兴所需的“造血思维”。小小的饭碗,成为民情收集、产业推广和人才回引的重要窗口,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当然,一些干部在学习董桂林的经验时,不能仅停留在模仿“蹭饭”的形式上,更应领会其本质:俯下身子贴近群众,以创新的思维开展工作,将群众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关键是要把身子沉下去,融入群众生活。只有真正做到为群众着想,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让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蹭饭”要成为常态,要警惕“一阵风”式走访,真正把“蹭饭”背后的为民情怀、务实作风融入日常。董桂林的“白瓷碗”,盛满了对群众的真诚与关爱。希望每一位干部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碗筷”,在烟火气息中倾听民声,在日常相处中增进民情,以真心换民心,让为民服务如回家吃饭般自然,如亲人相聚般温暖。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