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周口鹿邑县生铁冢镇范庄村的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因为挨家挨户“蹭饭”火了。据《河南日报》报道,这位27岁的年轻干部用一只碗、一部手机记录下与村民同吃一锅饭的日常,收获了百万关注和点赞。一顿饭工夫,从家庭琐事到村里大事,从粮食收成到邻里关系,从困难诉求到发展建议,家常便饭间流淌着最原汁原味的乡情民意。
“蹭饭,蹭饭,中不中?”这句带着幽默诙谐的河南方言,让董桂林的“蹭饭”,蹭出了干群之间的深厚情谊。过去,部分基层工作存在“坐着小车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的形式主义问题,干部无法真正走到人民群众中间,干群之间像隔了一堵墙——干部走不进群众的内心,群众也不理解干部的苦心。
“蹭饭书记”主动打破这层微妙的隔阂,用饭桌上的“烟火气”干实际中的“硬工作”。他放下干部架子,与群众同桌而食、同话家常,让群众感受到平等与尊重,自然愿意倾诉心声。从低保户的看病难题到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都在一粥一饭间得以呈现。这是最真实的情感联结,让干群从“帮扶关系”变为“一家人”。这种真心换真心的互动,是对“为人民服务”的生动诠释,为基层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然而,随着董桂林“蹭饭”视频的走红,质疑其作秀的声音也不少。但他并未被这些声音打倒,而是用“俯下身子,扎根群众”的质朴方式回应质疑。董桂林以饭桌为平台,以短视频为媒介,让当地的蒲公英茶、五香鸭蛋等特产走出农家小院,将网络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这不仅带动了农产品销售,更通过展示家乡的变化与潜力,吸引了许多青年返乡,培育了本土品牌,体现了乡村振兴所需的“造血思维”。小小的饭碗,成为民情收集、产业推广和人才回引的重要窗口,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