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文艺盛宴“好戏连连” 奏响人文湾区时代华章

2025-06-23 07:25 来源:羊城晚报

近日,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演出项目征集工作圆满收官,共300余部国际、国内、省内顶流佳作应征。入选作品将于今年9月至10月金秋时节,在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舞台集中绽放,共同奏响新时代人文湾区的华章。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历来都是大湾区的文艺盛会,对于促进粤港澳三地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形象具有重要意义。自2019年以来,每年的大湾区文化艺术节都为观众带来戏剧、音乐、影视、文学等200多场演出还有超百项展览、论坛等文化交流活动,用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的文艺活动为湾区居民献上“文艺大餐”,让人体验到独具湾区特色的艺术魅力。

粤港澳三地融合共创一直是艺术节的最大亮点。近年来,粤港澳三地的文化艺术交流日益密切,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让大湾区艺术节成为吸引国内、国际艺术家和作品的大舞台。今年5月份,广东省发布了《关于推动广东演艺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就提出,要打造国际一流演艺城市群、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演艺交流推广、强化国际演艺交流合作等。本届艺术节更是首次推出了奖励机制,为入选的优秀项目提供资金补贴和其他支持,有利于提升艺术节对国内外顶级演出的吸引力,更好地推动艺术节成为三地文化共融的实践平台、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也是一场全民共享的“文艺嘉年华”。从本届艺术节公开征集的演出项目来看,涵盖了戏曲、话剧、舞剧、音乐剧、歌剧、杂技剧、儿童剧、音乐会等艺术类别;从投稿作品来看,有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粤剧《红头巾》、《黑神话:悟空》交响音乐会、话剧《平凡的世界》、舞台剧《东方快车谋杀案》等,可谓是琳琅满目、亮点纷呈,有望为市民群众带来一场高水准、多元化、全民共享的文化艺术盛宴。

珠江潮起两岸阔,湾区奔涌向未来。粤港澳三地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大湾区建设更是为推动三地文化艺术繁荣提供了大机遇、大舞台。期待以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为契机,三地能推出更多本土化、国际化的文艺创作精品,开展更广泛的文艺交流合作,进一步凝聚文化共识,提升湾区民众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共同谱写新时代多元文化和谐相融的动人乐章。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期待文艺盛宴“好戏连连” 奏响人文湾区时代华章

2025年06月23日 07:25   来源:羊城晚报   杨帅

近日,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演出项目征集工作圆满收官,共300余部国际、国内、省内顶流佳作应征。入选作品将于今年9月至10月金秋时节,在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舞台集中绽放,共同奏响新时代人文湾区的华章。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历来都是大湾区的文艺盛会,对于促进粤港澳三地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形象具有重要意义。自2019年以来,每年的大湾区文化艺术节都为观众带来戏剧、音乐、影视、文学等200多场演出还有超百项展览、论坛等文化交流活动,用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的文艺活动为湾区居民献上“文艺大餐”,让人体验到独具湾区特色的艺术魅力。

粤港澳三地融合共创一直是艺术节的最大亮点。近年来,粤港澳三地的文化艺术交流日益密切,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让大湾区艺术节成为吸引国内、国际艺术家和作品的大舞台。今年5月份,广东省发布了《关于推动广东演艺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就提出,要打造国际一流演艺城市群、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演艺交流推广、强化国际演艺交流合作等。本届艺术节更是首次推出了奖励机制,为入选的优秀项目提供资金补贴和其他支持,有利于提升艺术节对国内外顶级演出的吸引力,更好地推动艺术节成为三地文化共融的实践平台、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也是一场全民共享的“文艺嘉年华”。从本届艺术节公开征集的演出项目来看,涵盖了戏曲、话剧、舞剧、音乐剧、歌剧、杂技剧、儿童剧、音乐会等艺术类别;从投稿作品来看,有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粤剧《红头巾》、《黑神话:悟空》交响音乐会、话剧《平凡的世界》、舞台剧《东方快车谋杀案》等,可谓是琳琅满目、亮点纷呈,有望为市民群众带来一场高水准、多元化、全民共享的文化艺术盛宴。

珠江潮起两岸阔,湾区奔涌向未来。粤港澳三地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大湾区建设更是为推动三地文化艺术繁荣提供了大机遇、大舞台。期待以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为契机,三地能推出更多本土化、国际化的文艺创作精品,开展更广泛的文艺交流合作,进一步凝聚文化共识,提升湾区民众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共同谱写新时代多元文化和谐相融的动人乐章。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