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后,考生们马上又要迎来一轮新“战斗”——志愿填报。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老师们已经开始新一轮的本科招生宣讲,其中,他们介绍的全国首个“宠物”本科专业,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6月22日《现代快报》)
高考志愿填报季,中国农业大学新开设的“动物科学(伴侣动物)”专业引发热议。这个被形象称为“宠物”本科专业的方向,不仅填补了我国高等教育在伴侣动物领域的空白,更是教育体系对三千亿规模宠物经济的一次精准回应。当传统兽医专业仍聚焦于畜禽疾病防治时,宠物专业已将目光投向猫狗马的繁育、营养、行为乃至美容护理,这种专业细分恰如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消费升级与社会结构变迁的生动图景。
宠物经济的崛起绝非偶然现象。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家庭结构小型化,空巢青年、丁克家庭等群体将情感需求投射到宠物身上;经济水平提升则使“为爱买单”成为可能,宠物食品、医疗、美容等消费呈现品质化趋势。中国农业大学敏锐捕捉到这一变化,将教学资源向伴侣动物领域倾斜,体现了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更值得关注的是,该专业设置在农学而非管理学门类下,强调从动物科学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知识体系,这种“硬核”培养模式有望突破当前宠物行业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的瓶颈。
宠物专业的设立还具有超越经济层面的社会意义。在部分城市推进的宠物友好型城市建设中,如何平衡养宠权利与公共管理?当宠物医疗纠纷频发时,怎样建立行业标准与伦理规范?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专业人才的智力支持。该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动物福利与行为学”等科目,暗示着培养目标不仅限于技术人才,更包含行业规则的制定者与文明养宠理念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