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摆件获省级雕塑展奖项?艺术展不能“圈地自萌”

2025-06-23 07:22 来源:光明网

购物网站上买来的摆件竟然在省级雕塑展上获了奖?6月17日,有网友在网上反映,第四届黑龙江省雕塑作品双年展一获奖作品抄袭,质疑淘宝网上买来的一个摆件竟能在省级比赛上获奖。6月19日,承办方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下称黑龙江省美协)表示,已取消涉事作者的入选资格和获奖奖项。该协会相关负责人也在网上公开回应,将会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网友发布的图片显示,被指抄袭的雕塑作品名称《梦旅人》,是一个头顶上簇拥着大束花朵的女孩形象,作者为闫某某,荣获第四届黑龙江省雕塑作品双年展优秀奖。

从曝光的情况看,这种滥竽充数简直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程度。比如记者在购物平台一检索,迅速就找到了几十家店铺,卖着近乎相同的摆件,价格则几十元、几百元不等。在网络信息如此迅捷的今天,居然网购了一个摆件来评奖,甚至都不加“修改”“掩饰”,这种鲁莽胆大的态度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根据黑龙江省美协工作人员的说法,目前已取消闫某某的入选资格和获奖奖项,这也是自食其果了。不过,人们梳理一下就会发现,类似奇葩的参展故事并不罕见。

比如2024年时,第十一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上,“80后”艺术家张业兴的一组作品,被质疑是“复制照搬”他人照片,摄影师要求道歉并下架作品;2023年时,安徽淮北市摄影家协会发布了该协会顾问张秉政作品入选“运河中国”影像大展的喜讯,但照片虚焦严重,被网友质疑是“手抖跑焦的废片”,等等。

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形,一方面恐怕和当事人不够严格的自我要求有关,但另一方面也部分源于现在“繁荣”的展览生态——展出活动太多,一些奖项开始沦为圈地自萌的游戏,对于公信力不再重视,参展者也抱有某种侥幸心态,“这么多展览,我做个手脚难道就能被发现?”

根据文旅部的数据,2024年全年共举办展览1.1万场,同比增长9.3%,参观人次7209.1万,同比增长15.9%。可以看出,这是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当然,客观上要看到,这些展出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但这些千奇百怪的新闻或许也是个提醒:在展出如此密集的当下,恐怕不能只追求数量,如何保证质量,经得起社会监督的打量,也应当提上议事日程了。

对于新闻中这种明显的抄袭充数、类似“学术不端”的行为,应当强化处罚力度。从以往的情形看,类似舆情发生,往往以撤展、撤销奖项了事。那么,未来是否可以考虑参考其他行业,建立“黑名单”制度?毕竟,唯有提高惩戒力度,让那些弄虚作假者有更大的痛感,才能有效遏制类似现象。

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些弄虚作假者,并不只让自己陷入无穷尴尬,也会让主承办方的公信力遭受巨大冲击,更是败坏了艺术本身超然、优雅的特质。艺术展如果总是露出这么多幼稚、滑稽的把戏,只怕很难再让公众生出多少尊重和仰慕了。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网购摆件获省级雕塑展奖项?艺术展不能“圈地自萌”

2025年06月23日 07:22   来源:光明网   夏研

购物网站上买来的摆件竟然在省级雕塑展上获了奖?6月17日,有网友在网上反映,第四届黑龙江省雕塑作品双年展一获奖作品抄袭,质疑淘宝网上买来的一个摆件竟能在省级比赛上获奖。6月19日,承办方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下称黑龙江省美协)表示,已取消涉事作者的入选资格和获奖奖项。该协会相关负责人也在网上公开回应,将会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网友发布的图片显示,被指抄袭的雕塑作品名称《梦旅人》,是一个头顶上簇拥着大束花朵的女孩形象,作者为闫某某,荣获第四届黑龙江省雕塑作品双年展优秀奖。

从曝光的情况看,这种滥竽充数简直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程度。比如记者在购物平台一检索,迅速就找到了几十家店铺,卖着近乎相同的摆件,价格则几十元、几百元不等。在网络信息如此迅捷的今天,居然网购了一个摆件来评奖,甚至都不加“修改”“掩饰”,这种鲁莽胆大的态度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根据黑龙江省美协工作人员的说法,目前已取消闫某某的入选资格和获奖奖项,这也是自食其果了。不过,人们梳理一下就会发现,类似奇葩的参展故事并不罕见。

比如2024年时,第十一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上,“80后”艺术家张业兴的一组作品,被质疑是“复制照搬”他人照片,摄影师要求道歉并下架作品;2023年时,安徽淮北市摄影家协会发布了该协会顾问张秉政作品入选“运河中国”影像大展的喜讯,但照片虚焦严重,被网友质疑是“手抖跑焦的废片”,等等。

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形,一方面恐怕和当事人不够严格的自我要求有关,但另一方面也部分源于现在“繁荣”的展览生态——展出活动太多,一些奖项开始沦为圈地自萌的游戏,对于公信力不再重视,参展者也抱有某种侥幸心态,“这么多展览,我做个手脚难道就能被发现?”

根据文旅部的数据,2024年全年共举办展览1.1万场,同比增长9.3%,参观人次7209.1万,同比增长15.9%。可以看出,这是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当然,客观上要看到,这些展出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但这些千奇百怪的新闻或许也是个提醒:在展出如此密集的当下,恐怕不能只追求数量,如何保证质量,经得起社会监督的打量,也应当提上议事日程了。

对于新闻中这种明显的抄袭充数、类似“学术不端”的行为,应当强化处罚力度。从以往的情形看,类似舆情发生,往往以撤展、撤销奖项了事。那么,未来是否可以考虑参考其他行业,建立“黑名单”制度?毕竟,唯有提高惩戒力度,让那些弄虚作假者有更大的痛感,才能有效遏制类似现象。

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些弄虚作假者,并不只让自己陷入无穷尴尬,也会让主承办方的公信力遭受巨大冲击,更是败坏了艺术本身超然、优雅的特质。艺术展如果总是露出这么多幼稚、滑稽的把戏,只怕很难再让公众生出多少尊重和仰慕了。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