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经济凭借其就业形态创新、灵活用工机制和普惠性岗位供给能力,成为稳就业关键载体。当前,如何更好发挥平台经济在促就业上的重要作用,值得关注。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平台经济年均新增就业岗位占全国比重稳定在22%以上,已累计吸纳超2.3亿人就业。同时,平台经济加速推动人才结构向高端化演进。据人社部统计,截至2024年,全国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突破120万人,近3年复合增长率达45%,其中AI训练师、区块链应用操作员等新兴职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超60%。在灵活就业领域,平台企业通过弹性用工模式吸纳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从业者超3000万人。
不过,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例如,一些企业通过协议嵌套方式规避用工责任,将劳动者单方面界定为“个体工商户”或“合作伙伴”,导致其工伤保险、失业救济等法定权益实质性缺失。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全国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群体中纳入城镇职工社保体系比例不足四成,养老保险断缴率超40%,相关保障缺位已成为制约平台经济持续吸纳就业的重要因素。又如,外卖平台通过算法“优化”压缩配送时效,造成骑手交通违章率较高;网约车平台利用“高峰期加价算法”转移经营风险,导致司机高峰时段收入难以覆盖车辆运营成本;直播行业阶梯式抽成机制叠加算法流量倾斜,持续挤压新人主播生存空间。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还需多措并举。
强化新就业形态法律保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平台从业者法律身份和分类标准,禁止平台通过协议嵌套规避用工责任,将符合事实劳动关系的从业者纳入社保覆盖范围。鼓励平台企业为符合条件的从业人员缴纳商业年金和专属医疗保险,探索建立跨区域、跨平台累计缴费年限的“社保积分银行”机制。建立平台用工工时刚性约束,明确每日最长工作时限、连续接单强制休息机制等,推行电子工时记录备案核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