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过度医疗辜负患者信任

2025-06-20 08:22 来源:南方日报

明明检查出是胃炎,却被医生以胃癌的诊断切掉整个胃……这不是惊悚电影里的情节,而是发生在手术台前的真人真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这桩医疗事故近日来引发争议,案件疑点重重,究竟是医生判断失误,还是刻意选择了不必要的诊疗方案,仍有待进一步彻查。

无独有偶,近期同样有一篇追踪报道,直指湖北黄石博仕肛肠医院长期存在的过度医疗问题。多名患者都提到,该医院以低价检查费诱导患者来院检查,随后夸大病情诱导病人接受手术,从而牟取暴利。125份抽查病例中,竟有113份存在过度医疗行为,患者往往无法察觉,却留下了终身的隐患,种种乱象令人触目惊心。

人们常说“手术刀般的精准”,然而握手术刀的手怎能不知轻重?参考正规的医疗程序,动手术前往往需要经历全面的检查,并有明确的手术指征方可进行,随意实施手术无异于谋财害命;从患者心理出发,手术不仅是一笔较大的开销,更是一种不可逆的冒险举动,尤其是涉及中老年患者,需要医生依据真实病情提供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并充分告知风险。

医院方面的回应同样不尽如人意。据报道,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患办负责该事宜的王先生表示,“院方医生存在着缺乏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的问题,但对于治疗方式,专业医生有自己的专业判断,应该不存在问题”“而且客观情况是,目前患者仍健在”。

用“胃癌”二字给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的风险下定论,并直接写在病历上,是否称得上“专业判断”?自辩称“患者仍健在”,难道就是判断治疗有效的依据吗?即便要激进治疗,切除范围是否有更好的选择?换句话说,这即便算不上“头痛医脚”,也不亚于“脚痛截肢”,哪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院方更应对全程诊疗记录进行复查和追责,而不是想办法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案,尽管没有明确提及,但有网友指出存在过度医疗的嫌疑,亦有人猜测“大面积切除反而是医生自保避嫌的惯常选择”;而黄石博仕肛肠医院一案中,涉案医生曾向院方反映过度医疗问题,但拗不过创收考核的指标。两家医院的案例或许代表了两种过度医疗的成因:一种是由于病情复杂,医生无法提出更有效的诊疗方案,又怕病情恶化承担责任;另一种则是单纯希望借此牟利。前者涉及医生的能力问题,也与当下较为紧张的医患关系和不够完善的追责制度有关;后者则是明显的医德有失,此前引发广泛关注的刘翔峰一案也属此类。

即便不是动手术,过度医疗也是一个老话题,包括过度检查、过度开药,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可能对其健康造成损害。有患者抱怨“不管大病小病,还没和医生说上几句,就要去做CT,抽血化验”;然而部分医生却认为只有查清楚才能避免后续担责任,不考虑患者的经济状况;个别医院则十分依赖检查和药品来维持营收,亦缺乏取缔的动力。实际情况是,过度医疗往往十分隐蔽,患者处于弱势一方,即便有察觉、有抱怨,收效却微乎其微。而医生哪怕事后被指出存在过度医疗,受到的处罚也比想象中轻很多。

案情不被彻查,则手术刀仍会不知轻重;处罚不到位,则可能成为变相的鼓励。既要针对个案,也要完善相关标准制度,保障群众质疑的权利和申诉的渠道,莫让过度医疗辜负了患者的信任。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莫让过度医疗辜负患者信任

2025年06月20日 08:22   来源:南方日报   默达

明明检查出是胃炎,却被医生以胃癌的诊断切掉整个胃……这不是惊悚电影里的情节,而是发生在手术台前的真人真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这桩医疗事故近日来引发争议,案件疑点重重,究竟是医生判断失误,还是刻意选择了不必要的诊疗方案,仍有待进一步彻查。

无独有偶,近期同样有一篇追踪报道,直指湖北黄石博仕肛肠医院长期存在的过度医疗问题。多名患者都提到,该医院以低价检查费诱导患者来院检查,随后夸大病情诱导病人接受手术,从而牟取暴利。125份抽查病例中,竟有113份存在过度医疗行为,患者往往无法察觉,却留下了终身的隐患,种种乱象令人触目惊心。

人们常说“手术刀般的精准”,然而握手术刀的手怎能不知轻重?参考正规的医疗程序,动手术前往往需要经历全面的检查,并有明确的手术指征方可进行,随意实施手术无异于谋财害命;从患者心理出发,手术不仅是一笔较大的开销,更是一种不可逆的冒险举动,尤其是涉及中老年患者,需要医生依据真实病情提供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并充分告知风险。

医院方面的回应同样不尽如人意。据报道,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患办负责该事宜的王先生表示,“院方医生存在着缺乏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的问题,但对于治疗方式,专业医生有自己的专业判断,应该不存在问题”“而且客观情况是,目前患者仍健在”。

用“胃癌”二字给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的风险下定论,并直接写在病历上,是否称得上“专业判断”?自辩称“患者仍健在”,难道就是判断治疗有效的依据吗?即便要激进治疗,切除范围是否有更好的选择?换句话说,这即便算不上“头痛医脚”,也不亚于“脚痛截肢”,哪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院方更应对全程诊疗记录进行复查和追责,而不是想办法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案,尽管没有明确提及,但有网友指出存在过度医疗的嫌疑,亦有人猜测“大面积切除反而是医生自保避嫌的惯常选择”;而黄石博仕肛肠医院一案中,涉案医生曾向院方反映过度医疗问题,但拗不过创收考核的指标。两家医院的案例或许代表了两种过度医疗的成因:一种是由于病情复杂,医生无法提出更有效的诊疗方案,又怕病情恶化承担责任;另一种则是单纯希望借此牟利。前者涉及医生的能力问题,也与当下较为紧张的医患关系和不够完善的追责制度有关;后者则是明显的医德有失,此前引发广泛关注的刘翔峰一案也属此类。

即便不是动手术,过度医疗也是一个老话题,包括过度检查、过度开药,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可能对其健康造成损害。有患者抱怨“不管大病小病,还没和医生说上几句,就要去做CT,抽血化验”;然而部分医生却认为只有查清楚才能避免后续担责任,不考虑患者的经济状况;个别医院则十分依赖检查和药品来维持营收,亦缺乏取缔的动力。实际情况是,过度医疗往往十分隐蔽,患者处于弱势一方,即便有察觉、有抱怨,收效却微乎其微。而医生哪怕事后被指出存在过度医疗,受到的处罚也比想象中轻很多。

案情不被彻查,则手术刀仍会不知轻重;处罚不到位,则可能成为变相的鼓励。既要针对个案,也要完善相关标准制度,保障群众质疑的权利和申诉的渠道,莫让过度医疗辜负了患者的信任。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