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高考结束后感动全网的“扁担女孩”吗?近日,公安机关网安部门工作发现,网络上有很多冒充“扁担女孩”的社交账号,博人眼球、吸粉引流、牟取非法利益,引发一众网友强烈愤慨。
从通报案例看:有人自网上下载“扁担女孩”的照片、制作虚假视频,并创建会员群赚取收益,被依法给予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并处罚款;有人注册3个短视频账号,发布谣言视频博取网友的同情,同样受到行政处罚。此外,也有多人因尚未造成严重社会影响而只被批评教育。典型案例就是法治“风向标”,对于那些博眼球、蹭热点的虚假信息发布者,公安机关就应该依法予以严厉打击。
从自称“秦朗老师”“秦朗舅舅”的社交账号应舆论热点而生,到多个高仿号假借“女教师出轨未成年学生”一事蹭流量,再到一波接一波的所谓“扁担女孩”横空出世,近年来,类似假冒仿冒账号成了网络空间的“牛皮癣”,让不少网民不堪其扰,也让本该清朗的网络环境乌烟瘴气。“谁红蹭谁”“逢热必蹭”,一系列乱象背后是流量思维在作祟,是变现机会在招引。当社会热点成为流量富矿,那些挖空心思的“掘金者”,怎会错过难得的发财时刻?
详看公安机关通报的典型案例,一句“利用AI工具制作虚假视频20余部”,道出了当前网络谣言治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今年出现的几则高影响力谣言为例:由AI生成的“小孩被埋图”随西藏日喀则地震的发生而被疯狂转发,引发广大网民担忧;用AI洗稿编造的“首例智能驾驶致死案宣判”,造成社会对新技术的恐慌……不难发现,AI造谣具有定制化、门槛低、识别难、破坏大等特点,治理之艰考验各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