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此前曾经找郑州一家公司代写论文,眼看快拿到毕业证了,该公司却来索要300元的“封口费”。记者调查发现,有此遭遇的并非该网友一人。网友晶晶(化名)告诉记者,有多名同学陆续收到该公司的群发消息。有人已报警。(6月18日 上游新闻)
大学生找人代写论文属于有关部门明文规定的“作假情形”之一,从事学术论文买卖、代写代投等均属于违规行为,而当“代写”公司敢明目张胆索要封口费,究竟是什么在助长学术不端?
事实上,代写公司的嚣张行为,本质上是对学生心理弱点与高校管理疏漏的精准“狙击”。学生明知代写公司此举违规,却因害怕被学校开除学籍、撤销学位等严厉处分,陷入“花钱消灾”的被动境地。正是算准了学生对学术惩戒的恐惧——教育部明确规定,对参与购买、代写学位论文的学生,给予开除学籍处分,已获学历、学位证书也会被撤销。面临如此严重的处分,部分高校在管理中却疏于事先预防,缺乏系统的学术规范教育,让部分学生在学位压力和焦虑下,试图投机取巧。而因为害怕事情败露,学生只能独自承担沉重后果,甚至被不良机构反复敲诈,陷入恶性循环。当学生缺乏足够的学术自律意识,又在事发前对违规行为缺乏清晰认知,便给了代写公司“趁虚而入”的空间。
在高校中,晶晶的遭遇并非个案,甚至已成为常见现象。从“降重”到“代写”,黑色学术产业链的蔓延,折射出如今教育体系中的多重问题。对学生而言,急功近利的心态是问题之源。当论文被他们视为毕业“敲门砖”,而非学术训练的核心任务时,便会有人寄望于“走捷径”,乃至滑向不当路径。部分高校课程设置也较为流于形式,与毕业论文要求脱节,学生得到的训练严重不足,再加上一些选题缺乏学术价值与现实关照,论文沦为浮于表面的“文字堆砌”,从而影响学生对学术创作的兴趣与敬畏之心,走上“代写”之路。与此同时,查重机制的机械死板,不仅未能有效遏制抄袭,反而进一步催生“降重”“代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