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被代写公司索要封口费,“学术交易”没有无辜者

2025-06-20 07:21 来源:红网

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此前曾经找郑州一家公司代写论文,眼看快拿到毕业证了,该公司却来索要300元的“封口费”。记者调查发现,有此遭遇的并非该网友一人。网友晶晶(化名)告诉记者,有多名同学陆续收到该公司的群发消息。有人已报警。(6月18日 上游新闻)

大学生找人代写论文属于有关部门明文规定的“作假情形”之一,从事学术论文买卖、代写代投等均属于违规行为,而当“代写”公司敢明目张胆索要封口费,究竟是什么在助长学术不端?

事实上,代写公司的嚣张行为,本质上是对学生心理弱点与高校管理疏漏的精准“狙击”。学生明知代写公司此举违规,却因害怕被学校开除学籍、撤销学位等严厉处分,陷入“花钱消灾”的被动境地。正是算准了学生对学术惩戒的恐惧——教育部明确规定,对参与购买、代写学位论文的学生,给予开除学籍处分,已获学历、学位证书也会被撤销。面临如此严重的处分,部分高校在管理中却疏于事先预防,缺乏系统的学术规范教育,让部分学生在学位压力和焦虑下,试图投机取巧。而因为害怕事情败露,学生只能独自承担沉重后果,甚至被不良机构反复敲诈,陷入恶性循环。当学生缺乏足够的学术自律意识,又在事发前对违规行为缺乏清晰认知,便给了代写公司“趁虚而入”的空间。

在高校中,晶晶的遭遇并非个案,甚至已成为常见现象。从“降重”到“代写”,黑色学术产业链的蔓延,折射出如今教育体系中的多重问题。对学生而言,急功近利的心态是问题之源。当论文被他们视为毕业“敲门砖”,而非学术训练的核心任务时,便会有人寄望于“走捷径”,乃至滑向不当路径。部分高校课程设置也较为流于形式,与毕业论文要求脱节,学生得到的训练严重不足,再加上一些选题缺乏学术价值与现实关照,论文沦为浮于表面的“文字堆砌”,从而影响学生对学术创作的兴趣与敬畏之心,走上“代写”之路。与此同时,查重机制的机械死板,不仅未能有效遏制抄袭,反而进一步催生“降重”“代写”服务。

论文“代写”对于大学生而言已然不仅是学术诚信问题,还使其卷入交易“骗局”的黑色漩涡,如何破解这一顽疾成为我们亟需思考的问题。高校应将学术诚信教育纳入刚性课程体系,通过典型案例警示、学术写作训练等形式,帮助学生明确学术红线、守住底线。监管部门则应对“代写”“降重”等黑灰产业链展开系统性溯源打击,联动工商登记、网络平台监管、支付渠道监控等手段,构建闭环治理机制。归根结底,学生自身也必须摒弃“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认识到学术诚信不仅关乎个人声誉,更是未来职业生涯的立足之本,才能从根源上拒斥代写诱惑,保持对学术的尊重与信仰。

当代写公司敢于用“违规证据”威胁学生,这不仅是一场简单的诈骗,更是对学术尊严的公然挑衅。遏制学术不端,需要高校以更务实的教育引导筑牢学生的诚信底线,需要监管以更严格的执法斩断黑色产业链,更需要整个教育体系反思:如何让学术写作回归本真,让学生在严谨的学术训练中找到价值感,让“封口费”之类的荒唐闹剧失去生存土壤,让学术诚信始终是教育的底色。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大学生被代写公司索要封口费,“学术交易”没有无辜者

2025年06月20日 07:21   来源:红网   罗心怡

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此前曾经找郑州一家公司代写论文,眼看快拿到毕业证了,该公司却来索要300元的“封口费”。记者调查发现,有此遭遇的并非该网友一人。网友晶晶(化名)告诉记者,有多名同学陆续收到该公司的群发消息。有人已报警。(6月18日 上游新闻)

大学生找人代写论文属于有关部门明文规定的“作假情形”之一,从事学术论文买卖、代写代投等均属于违规行为,而当“代写”公司敢明目张胆索要封口费,究竟是什么在助长学术不端?

事实上,代写公司的嚣张行为,本质上是对学生心理弱点与高校管理疏漏的精准“狙击”。学生明知代写公司此举违规,却因害怕被学校开除学籍、撤销学位等严厉处分,陷入“花钱消灾”的被动境地。正是算准了学生对学术惩戒的恐惧——教育部明确规定,对参与购买、代写学位论文的学生,给予开除学籍处分,已获学历、学位证书也会被撤销。面临如此严重的处分,部分高校在管理中却疏于事先预防,缺乏系统的学术规范教育,让部分学生在学位压力和焦虑下,试图投机取巧。而因为害怕事情败露,学生只能独自承担沉重后果,甚至被不良机构反复敲诈,陷入恶性循环。当学生缺乏足够的学术自律意识,又在事发前对违规行为缺乏清晰认知,便给了代写公司“趁虚而入”的空间。

在高校中,晶晶的遭遇并非个案,甚至已成为常见现象。从“降重”到“代写”,黑色学术产业链的蔓延,折射出如今教育体系中的多重问题。对学生而言,急功近利的心态是问题之源。当论文被他们视为毕业“敲门砖”,而非学术训练的核心任务时,便会有人寄望于“走捷径”,乃至滑向不当路径。部分高校课程设置也较为流于形式,与毕业论文要求脱节,学生得到的训练严重不足,再加上一些选题缺乏学术价值与现实关照,论文沦为浮于表面的“文字堆砌”,从而影响学生对学术创作的兴趣与敬畏之心,走上“代写”之路。与此同时,查重机制的机械死板,不仅未能有效遏制抄袭,反而进一步催生“降重”“代写”服务。

论文“代写”对于大学生而言已然不仅是学术诚信问题,还使其卷入交易“骗局”的黑色漩涡,如何破解这一顽疾成为我们亟需思考的问题。高校应将学术诚信教育纳入刚性课程体系,通过典型案例警示、学术写作训练等形式,帮助学生明确学术红线、守住底线。监管部门则应对“代写”“降重”等黑灰产业链展开系统性溯源打击,联动工商登记、网络平台监管、支付渠道监控等手段,构建闭环治理机制。归根结底,学生自身也必须摒弃“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认识到学术诚信不仅关乎个人声誉,更是未来职业生涯的立足之本,才能从根源上拒斥代写诱惑,保持对学术的尊重与信仰。

当代写公司敢于用“违规证据”威胁学生,这不仅是一场简单的诈骗,更是对学术尊严的公然挑衅。遏制学术不端,需要高校以更务实的教育引导筑牢学生的诚信底线,需要监管以更严格的执法斩断黑色产业链,更需要整个教育体系反思:如何让学术写作回归本真,让学生在严谨的学术训练中找到价值感,让“封口费”之类的荒唐闹剧失去生存土壤,让学术诚信始终是教育的底色。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