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遭网约车司机猥亵,“花钱封口”并非解决之道

2025-06-20 07:19 来源:光明网

据红星新闻报道,6月17日,在黑龙江哈尔滨市某大学读书的赵女士反映,其搭乘T3出行平台网约车时遭到司机猥亵。事发后,涉案司机被警方行政拘留5天,账号被封禁。

值得一提的是,被投诉后,T3平台退还了打车费用,并愿意提供3000元补偿,但前提是要签署一份“保密协议”,约定赵女士不得向平台、涉案司机索要任何赔偿,也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披露此事信息。

不难发现,所谓“保密协议”,实为“花钱封口”,平台企图一次性“买断”受害人继续维权的权利,以避免此事导致企业形象受损。其实,这种“保密协议”不仅在法律上站不住脚,也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反而曝出平台的傲慢、短视和缺乏诚意。

司机猥亵女乘客,侵犯公民人身权利,而且警方已经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相关信息显然不属于秘密。平台要求受害者签“保密协议”,只是危机公关的一种老套手段而已。

实际上,这种“保密协议”没有法律效力。根据合同法有关规定,若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或者存在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公共利益的情况,该合同属于可撤销合同或无效合同。此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禁止经营者通过格式条款等方式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

被司机猥亵后,作为消费者的赵女士拥有给平台服务“打差评”的权利,这种权利不因涉案司机受到法律惩罚而消失,也不因赵女士接受平台相应补偿而让渡;乘客受到伤害后,平台需承担连带责任,这种责任同样不因涉案司机受到处罚而消失,也不因平台对受害者作出补偿而免除。

赵女士称,经此一事,身心受到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得知该司机跟她同住一个小区后,因担心被报复,最终被诊断为“焦虑抑郁”。这种情况下,赵女士有权通过法律途径向涉案司机及平台提起诉讼索赔。

尽管没有法律效力,但这种“保密协议”的危害不容小觑。在平台的威逼利诱下,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拒绝签协议,一旦签了协议,便可能忍气吞声放弃继续维权——这恰恰是平台最愿意看到的。长此以往,便会拉低公众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

现实中,“花钱封口”的公关方式并不鲜见。花点小钱,消除丑闻,看似解决了燃眉之急,一时避免了形象坍塌,但也掩盖了企业管理中真实存在的问题,为平台和行业发展以及出行安全埋下诸多隐患。对此,监管部门不能听之任之。涉事平台也当引以为戒,举一反三,拿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

真诚永远是危机公关的必杀技。与其千方百计“堵嘴”“遮羞”,不如拿出直面问题、刮骨疗毒的态度和行动。要知道,纸里包不住火,“捂盖子”最终会“捅娄子”。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女大学生遭网约车司机猥亵,“花钱封口”并非解决之道

2025年06月20日 07:19   来源:光明网   陈广江

据红星新闻报道,6月17日,在黑龙江哈尔滨市某大学读书的赵女士反映,其搭乘T3出行平台网约车时遭到司机猥亵。事发后,涉案司机被警方行政拘留5天,账号被封禁。

值得一提的是,被投诉后,T3平台退还了打车费用,并愿意提供3000元补偿,但前提是要签署一份“保密协议”,约定赵女士不得向平台、涉案司机索要任何赔偿,也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披露此事信息。

不难发现,所谓“保密协议”,实为“花钱封口”,平台企图一次性“买断”受害人继续维权的权利,以避免此事导致企业形象受损。其实,这种“保密协议”不仅在法律上站不住脚,也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反而曝出平台的傲慢、短视和缺乏诚意。

司机猥亵女乘客,侵犯公民人身权利,而且警方已经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相关信息显然不属于秘密。平台要求受害者签“保密协议”,只是危机公关的一种老套手段而已。

实际上,这种“保密协议”没有法律效力。根据合同法有关规定,若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或者存在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公共利益的情况,该合同属于可撤销合同或无效合同。此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禁止经营者通过格式条款等方式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

被司机猥亵后,作为消费者的赵女士拥有给平台服务“打差评”的权利,这种权利不因涉案司机受到法律惩罚而消失,也不因赵女士接受平台相应补偿而让渡;乘客受到伤害后,平台需承担连带责任,这种责任同样不因涉案司机受到处罚而消失,也不因平台对受害者作出补偿而免除。

赵女士称,经此一事,身心受到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得知该司机跟她同住一个小区后,因担心被报复,最终被诊断为“焦虑抑郁”。这种情况下,赵女士有权通过法律途径向涉案司机及平台提起诉讼索赔。

尽管没有法律效力,但这种“保密协议”的危害不容小觑。在平台的威逼利诱下,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拒绝签协议,一旦签了协议,便可能忍气吞声放弃继续维权——这恰恰是平台最愿意看到的。长此以往,便会拉低公众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

现实中,“花钱封口”的公关方式并不鲜见。花点小钱,消除丑闻,看似解决了燃眉之急,一时避免了形象坍塌,但也掩盖了企业管理中真实存在的问题,为平台和行业发展以及出行安全埋下诸多隐患。对此,监管部门不能听之任之。涉事平台也当引以为戒,举一反三,拿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

真诚永远是危机公关的必杀技。与其千方百计“堵嘴”“遮羞”,不如拿出直面问题、刮骨疗毒的态度和行动。要知道,纸里包不住火,“捂盖子”最终会“捅娄子”。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