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总局等8部门日前联合印发《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提高小微企业融资效率。当前,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小微企业是受影响最大的群体。有效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是稳定经济和促进就业的关键之举。
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有效促进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数据显示,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由2020年末的15.3万亿元提升至2024年末的33.3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1%。今年前2个月,全国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03%,同比下降0.3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金融资源加大投向就业、创新和技术改造等重点领域,普惠金融覆盖面显著扩大,信用贷款、首贷、无还本续贷等特色产品不断丰富。例如,浙江省实施《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整合税务、社保、公用事业等数据搭建省级信用融资平台,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广东省推出“粤信服”平台,通过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已累计走访超过140万家小微企业,发放贷款超过6300亿元。这些地方实践充分证明,政策引导与市场化机制结合、制度创新和精准服务并重,可以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为稳就业、促创新注入新动能。
引金融活水,目的是精准滴灌。早在2023年7月份,工信部等5部门就启动了“一链一策一批”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针对重点产业链小微企业提供定制化融资支持。此外,人民银行通过降准、下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扩增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等组合措施持续发力,仅2024年就累计降准1个百分点、释放2万亿元流动性,近期更是推出一揽子金融政策,增加3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行业再贷款。这些举措,显著提升了小微企业从金融体系获得资源的能力,为更好地稳就业、更好地支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以及加快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