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涉考诈骗陷阱

2025-06-20 06:3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高考结束,考生和家长们还没来得及松一口气,各类网络诈骗、谣言陷阱如影随形,从“内部指标”到“提前查分”,从“作弊通知短信”到“报考辅导”,打着“专业服务”的幌子迷惑家长,这些精心设计的骗局似乎成为了高考后的“第二考场”。

近年来,教育部、公安部以及各地招考部门每逢高考都会发布大量提示,提醒考生和家长警惕涉考骗局,不要轻信非官方渠道发布的不实信息和一些高收费的辅导机构,谨防上当受骗。防骗提示不可谓不全面,媒体曝光的案例不可谓不典型,但骗局仍能屡屡得手。

之所以防不胜防,是因为各类骗局精准把握了考生家庭的心理。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叠加成绩公布前的焦虑,与升学有关的任何信息都可能引发强烈的情绪波动。骗子们不断渲染“志愿填错毁一生”的恐慌情绪,再包装上“独家”“内部”“特批”等字眼,许多家长怕“耽误孩子前程”,于是病急乱投医,容易被骗局迷惑。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粗劣骗术,如今也披上了高科技的外衣。AI换脸、语音合成等新型诈骗手段具有更强的迷惑性,使其有更高的“可信度”,辨别真伪变得更加困难。

筑牢高考后的防诈骗护城墙,需要多方合力构建系统性防线。教育部门要联合公安、网信等部门开展广泛宣传和严厉打击;社交媒体平台要把好关,将算法和人工相结合,完善关键词预警机制并及时作出防骗提示;电信运营商也应该强化管理,如对短时间内大量群发敏感词的号码实施重点监控。更重要的是,考生和家长要务必保持清醒,避免被营销裹挟,警惕各类谣言和陷阱。

其实,历年录取分数线、院校招生计划、专业排名等是公开信息,只需认真检索就能免费获得。志愿填报的本质是生涯规划,而并非单纯的分数博弈。与其花大价钱请人“帮助”,不如认真思考孩子的兴趣是什么?未来想从事什么行业?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这些问题的答案,绝不是某个“专业服务”机构能轻易给出的。(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马维维)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警惕涉考诈骗陷阱

2025年06月20日 06:3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高考结束,考生和家长们还没来得及松一口气,各类网络诈骗、谣言陷阱如影随形,从“内部指标”到“提前查分”,从“作弊通知短信”到“报考辅导”,打着“专业服务”的幌子迷惑家长,这些精心设计的骗局似乎成为了高考后的“第二考场”。

近年来,教育部、公安部以及各地招考部门每逢高考都会发布大量提示,提醒考生和家长警惕涉考骗局,不要轻信非官方渠道发布的不实信息和一些高收费的辅导机构,谨防上当受骗。防骗提示不可谓不全面,媒体曝光的案例不可谓不典型,但骗局仍能屡屡得手。

之所以防不胜防,是因为各类骗局精准把握了考生家庭的心理。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叠加成绩公布前的焦虑,与升学有关的任何信息都可能引发强烈的情绪波动。骗子们不断渲染“志愿填错毁一生”的恐慌情绪,再包装上“独家”“内部”“特批”等字眼,许多家长怕“耽误孩子前程”,于是病急乱投医,容易被骗局迷惑。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粗劣骗术,如今也披上了高科技的外衣。AI换脸、语音合成等新型诈骗手段具有更强的迷惑性,使其有更高的“可信度”,辨别真伪变得更加困难。

筑牢高考后的防诈骗护城墙,需要多方合力构建系统性防线。教育部门要联合公安、网信等部门开展广泛宣传和严厉打击;社交媒体平台要把好关,将算法和人工相结合,完善关键词预警机制并及时作出防骗提示;电信运营商也应该强化管理,如对短时间内大量群发敏感词的号码实施重点监控。更重要的是,考生和家长要务必保持清醒,避免被营销裹挟,警惕各类谣言和陷阱。

其实,历年录取分数线、院校招生计划、专业排名等是公开信息,只需认真检索就能免费获得。志愿填报的本质是生涯规划,而并非单纯的分数博弈。与其花大价钱请人“帮助”,不如认真思考孩子的兴趣是什么?未来想从事什么行业?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这些问题的答案,绝不是某个“专业服务”机构能轻易给出的。(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马维维)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