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权威警示美国患上“经济心脏病”

2025-06-19 07:45 来源:环球时报

6月16日,全球三大经济权威人士雷·达利欧、肯·罗格夫与尼尔·弗格森罕见联合发声,直指美国国债危机已至临界点。达利欧将其喻为“经济心脏病”,警告若财政赤字不压至美国GDP的3%以内,长期利率负担将引爆灾难性后果;罗格夫预测未来4—5年恐现债务危机;弗格森则揭示残酷现实:美国国债利息支出已超国防预算,全球资本正悄然撤离美元体系。

这些预警绝非空谈。一个月前的5月16日,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延续108年的Aaa下调至Aa1。美国长期以“债务货币化”填补赤字的饮鸩止渴模式,如今正加速美元根基的崩塌:5月美国长期通胀预期升至4.6%,消费者信心指数跌至50.8,为历史第二低点,10年期美债收益率突破4.5%,30年期更站上5%的高位。

作为全球“无风险资产”,美元信用体系的核心地位正受到动摇。穆迪指出,美国财政恶化速度远超同类国家。因此,新兴经济体加快防御性机制布局:金砖国家大幅提升本币结算比重,东盟国家则启动区域数字货币结算试验。

美国财政困境的严峻程度已难以掩饰。截至2025年6月,联邦债务总额突破36万亿美元,占GDP比重高达123%。仅2025年6月,美国就有超过2万亿美元国债到期。而且,美国2024年国债利息支出首次超过国防预算,达1.1万亿美元。美国经济颓势已同步显现:2025年一季度GDP环比萎缩0.3%,创3年最差表现,而贸易保护政策推高进口成本,反噬本国消费市场。

美国财政已深陷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穆迪报告显示,每征收1美元税收就有19美分用于支付旧债利息,这意味着近半财政赤字实为债务自我繁殖的产物。短期债务结构加剧风险:2025年10年期美债收益率攀升至4.5%,带动30年期抵押贷款利率升至7.2%,严重抑制企业投资与居民消费。

政治极化更让美国财政改革寸步难行。白宫将财政恶化归咎于“前任政府的过度支出”,国会两党互相指责对方导致税收失衡。这种互相掣肘的政治生态使美国财政的结构性改革举步维艰。历史经验表明,当债务与GDP之比突破120%后,政策调整窗口期通常不足两年——美国经济似乎正站在悬崖边缘。

制度性失衡也在持续加深危机。福利支出呈现刚性化特征,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等强制性支出已占联邦预算的73%,大幅挤压财政调整空间。美国税收机制陷入失效状态,企业税率从35%骤降至21%后,政府未能相应缩减福利支出,导致税基持续萎缩与赤字加速膨胀。

当前的美债危机,本质上是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滞后于经济现实的必然结果。自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霸权以来,单极货币体系在全球多极化发展的浪潮中日益暴露其脆弱性。它的深层矛盾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美国国债输出机制严重失灵,持续发债维持全球主导地位的操作,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其通胀溢出的主要承受者;全球政策协调机制存在结构性缺位,G7等传统框架对美元发行国债缺乏有效制衡;新兴市场话语权长期缺失。

变革浪潮已在全球范围掀起。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加速推进,IMF特别提款权分配比例的讨论持续升温,新兴经济体强烈要求决策权与经济体量相匹配。主权债务重组机制的构建取得突破,G20与IMF年会频繁探讨建立多边法律框架。区域性金融安全网络加速扩展,亚洲清迈倡议正从临时性危机应对工具转向制度化安排,本币互换协议覆盖范围持续扩大。 

当达利欧发出“经济心脏病”的警示,这场被长期低估的美债危机,正在政治极化的闷雷声中积蓄着颠覆性能量。美元霸权裂痕的深处,一个多极共生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已经日渐显露出清晰的轮廓。(作者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经济传播研究中心学者)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全球经济权威警示美国患上“经济心脏病”

2025年06月19日 07:45   来源:环球时报   徐博

6月16日,全球三大经济权威人士雷·达利欧、肯·罗格夫与尼尔·弗格森罕见联合发声,直指美国国债危机已至临界点。达利欧将其喻为“经济心脏病”,警告若财政赤字不压至美国GDP的3%以内,长期利率负担将引爆灾难性后果;罗格夫预测未来4—5年恐现债务危机;弗格森则揭示残酷现实:美国国债利息支出已超国防预算,全球资本正悄然撤离美元体系。

这些预警绝非空谈。一个月前的5月16日,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延续108年的Aaa下调至Aa1。美国长期以“债务货币化”填补赤字的饮鸩止渴模式,如今正加速美元根基的崩塌:5月美国长期通胀预期升至4.6%,消费者信心指数跌至50.8,为历史第二低点,10年期美债收益率突破4.5%,30年期更站上5%的高位。

作为全球“无风险资产”,美元信用体系的核心地位正受到动摇。穆迪指出,美国财政恶化速度远超同类国家。因此,新兴经济体加快防御性机制布局:金砖国家大幅提升本币结算比重,东盟国家则启动区域数字货币结算试验。

美国财政困境的严峻程度已难以掩饰。截至2025年6月,联邦债务总额突破36万亿美元,占GDP比重高达123%。仅2025年6月,美国就有超过2万亿美元国债到期。而且,美国2024年国债利息支出首次超过国防预算,达1.1万亿美元。美国经济颓势已同步显现:2025年一季度GDP环比萎缩0.3%,创3年最差表现,而贸易保护政策推高进口成本,反噬本国消费市场。

美国财政已深陷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穆迪报告显示,每征收1美元税收就有19美分用于支付旧债利息,这意味着近半财政赤字实为债务自我繁殖的产物。短期债务结构加剧风险:2025年10年期美债收益率攀升至4.5%,带动30年期抵押贷款利率升至7.2%,严重抑制企业投资与居民消费。

政治极化更让美国财政改革寸步难行。白宫将财政恶化归咎于“前任政府的过度支出”,国会两党互相指责对方导致税收失衡。这种互相掣肘的政治生态使美国财政的结构性改革举步维艰。历史经验表明,当债务与GDP之比突破120%后,政策调整窗口期通常不足两年——美国经济似乎正站在悬崖边缘。

制度性失衡也在持续加深危机。福利支出呈现刚性化特征,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等强制性支出已占联邦预算的73%,大幅挤压财政调整空间。美国税收机制陷入失效状态,企业税率从35%骤降至21%后,政府未能相应缩减福利支出,导致税基持续萎缩与赤字加速膨胀。

当前的美债危机,本质上是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滞后于经济现实的必然结果。自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霸权以来,单极货币体系在全球多极化发展的浪潮中日益暴露其脆弱性。它的深层矛盾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美国国债输出机制严重失灵,持续发债维持全球主导地位的操作,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其通胀溢出的主要承受者;全球政策协调机制存在结构性缺位,G7等传统框架对美元发行国债缺乏有效制衡;新兴市场话语权长期缺失。

变革浪潮已在全球范围掀起。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加速推进,IMF特别提款权分配比例的讨论持续升温,新兴经济体强烈要求决策权与经济体量相匹配。主权债务重组机制的构建取得突破,G20与IMF年会频繁探讨建立多边法律框架。区域性金融安全网络加速扩展,亚洲清迈倡议正从临时性危机应对工具转向制度化安排,本币互换协议覆盖范围持续扩大。 

当达利欧发出“经济心脏病”的警示,这场被长期低估的美债危机,正在政治极化的闷雷声中积蓄着颠覆性能量。美元霸权裂痕的深处,一个多极共生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已经日渐显露出清晰的轮廓。(作者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经济传播研究中心学者)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