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赌“出海”,日企这盘棋能下好吗?

2025-06-19 07:44 来源:环球时报

“日本制铁将补齐全球布局的最后一块拼图”,随着日本制铁收购美国钢铁的尘埃落定,有日本媒体作出了这样的评价。日本制铁会长兼CEO桥本英二之前也曾表示,“我们要构建新时代的全球网络,同时重振日本的增长动力”。可见,这起收购案既体现了日本企业海外并购在新时期面临的更多复杂性,也引发了关于日本“投资立国2.0时代”是否到来的深层讨论。

自2011年“3·11”大地震后,日本贸易收支转为赤字,而海外投资收益逐渐成为最大盈利来源。根据日本财务省2025年5月12日发布的报告,2024财年(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日本海外投资收益达41.7万亿日元,连续4年刷新历史纪录。

过去几十年,日本企业的“出海”战略经历了显著变化。上世纪80年代,随着“广场协议”的签订,日元大幅升值,日本的出口竞争力骤然下降,同时美日贸易摩擦也日益激烈。在这些外部压力推动下,日本企业开始加大海外投资力度,短短数年内投资规模成倍增长,总额由数十亿美元迅速提升至百亿美元以上。那时,日本企业主要通过在美国建厂来规避关税,也有不少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裂后,被迫将资本投向海外以寻求新的增长空间。

然而,与上世纪的“被动出海”不同,当前日本企业的海外战略呈现出更多的主动性。日元长期贬值推高了进口成本,也压缩了日本企业的利润空间,促使它们主动加大海外资产配置以对冲汇率风险,并进一步扩大全球市场布局。与此同时,日本国内市场的萎缩加剧了这一趋势。日本总人口自2009年达到峰值后,已连续15年下降。内需疲软让日企很难在国内找到增长机会,于是它们加大对海外市场的开拓。截至2023财年,日本制造业企业的海外销售占比已达到40.0%,创下历史新高。

此外,当前的日企战略更加聚焦高端产业,积极进行并购布局。与20世纪80年代的“被动应对”不同,现代日本企业将并购视为长期战略的一部分,通过收购获取技术、品牌和专利。软银收购ARM、武田制药并购夏尔、日立收购GlobalLogic等并购案例展现了日本企业进攻性全球布局的决心。与此同时,凭借巨额现金储备和低利率融资环境,日本企业的并购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直接并购控股,以获取更强的产业话语权。

此次日本制铁收购美国钢铁,从资本规模、产业协同到战略意图,都展现了显著的不同之处。首先,这是日本企业首次通过并购挑战全球钢铁行业的“亿吨级”产能目标,收购后,日本制铁年产能将从6500万吨提高至8500万吨,跻身全球钢铁产业前列。其次,这次收购不仅是商业决策,也是日美同盟框架下的重要战略举措。美国通过“黄金股”机制确保了对美钢的控制,体现了对日本资本的容忍。日本经济产业省高度评价该交易对深化日美经济合作的意义。

然而,这一收购也蕴含了日本“投资立国”战略中的潜在风险。一是跨国并购后的整合难题仍然突出。日本企业海外并购一直面临着管理理念差异、文化摩擦和劳资关系等问题,而美钢长期受到工会约束,未来的整合将充满挑战。二是保护主义阴影仍未消失。虽然美方最终批准了收购,但拜登政府曾因国家安全问题叫停交易,而美钢工会至今反对并购。这表明美国政坛的政策反复和安全关切可能使日本企业的对美投资持续面临政治风险。三是“回流差”问题依然困扰日本。尽管日本企业海外盈利丰厚,但利润大量滞留海外,未能有效带动国内投资和消费。2023年,未汇回的海外利润已达到10.5万亿日元,形成“企业富裕、国家贫困”的结构性矛盾。尽管日本政府推出减税措施以鼓励资金回流,但效果仍需观察。四是地缘政治风险和外部不确定性加剧。随着国际格局变化,过度依赖美欧市场或高风险地区的日本企业,可能面临政策变动、制裁和冲突等经营障碍。

此次收购决策亦受全球钢铁产业格局,尤其是中美钢铁博弈的深刻影响。2024年,全球粗钢产量中,中国占比超过53%。对于日本制铁而言,此次收购不仅是为了应对来自中国钢铁产业的竞争,还希望进一步稳固并扩大其在全球市场的份额。 

总之,此次日铁收购案体现了日本在经济转型、人口萎缩以及同盟结构调整等背景下对全球经济秩序的再定位。与30多年前的“出海”相比,此举展现了更多的主动性、协同性和规模化特征。然而,能否实现预期回报,还取决于日本企业的整合能力、外部环境的稳定性以及相关政府政策的持续支持。日本企业的这场豪赌,不管前路如何,都需经受时间与现实的考验。(作者是天津社会科学院亚太合作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豪赌“出海”,日企这盘棋能下好吗?

2025年06月19日 07:44   来源:环球时报   龚娜

“日本制铁将补齐全球布局的最后一块拼图”,随着日本制铁收购美国钢铁的尘埃落定,有日本媒体作出了这样的评价。日本制铁会长兼CEO桥本英二之前也曾表示,“我们要构建新时代的全球网络,同时重振日本的增长动力”。可见,这起收购案既体现了日本企业海外并购在新时期面临的更多复杂性,也引发了关于日本“投资立国2.0时代”是否到来的深层讨论。

自2011年“3·11”大地震后,日本贸易收支转为赤字,而海外投资收益逐渐成为最大盈利来源。根据日本财务省2025年5月12日发布的报告,2024财年(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日本海外投资收益达41.7万亿日元,连续4年刷新历史纪录。

过去几十年,日本企业的“出海”战略经历了显著变化。上世纪80年代,随着“广场协议”的签订,日元大幅升值,日本的出口竞争力骤然下降,同时美日贸易摩擦也日益激烈。在这些外部压力推动下,日本企业开始加大海外投资力度,短短数年内投资规模成倍增长,总额由数十亿美元迅速提升至百亿美元以上。那时,日本企业主要通过在美国建厂来规避关税,也有不少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裂后,被迫将资本投向海外以寻求新的增长空间。

然而,与上世纪的“被动出海”不同,当前日本企业的海外战略呈现出更多的主动性。日元长期贬值推高了进口成本,也压缩了日本企业的利润空间,促使它们主动加大海外资产配置以对冲汇率风险,并进一步扩大全球市场布局。与此同时,日本国内市场的萎缩加剧了这一趋势。日本总人口自2009年达到峰值后,已连续15年下降。内需疲软让日企很难在国内找到增长机会,于是它们加大对海外市场的开拓。截至2023财年,日本制造业企业的海外销售占比已达到40.0%,创下历史新高。

此外,当前的日企战略更加聚焦高端产业,积极进行并购布局。与20世纪80年代的“被动应对”不同,现代日本企业将并购视为长期战略的一部分,通过收购获取技术、品牌和专利。软银收购ARM、武田制药并购夏尔、日立收购GlobalLogic等并购案例展现了日本企业进攻性全球布局的决心。与此同时,凭借巨额现金储备和低利率融资环境,日本企业的并购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直接并购控股,以获取更强的产业话语权。

此次日本制铁收购美国钢铁,从资本规模、产业协同到战略意图,都展现了显著的不同之处。首先,这是日本企业首次通过并购挑战全球钢铁行业的“亿吨级”产能目标,收购后,日本制铁年产能将从6500万吨提高至8500万吨,跻身全球钢铁产业前列。其次,这次收购不仅是商业决策,也是日美同盟框架下的重要战略举措。美国通过“黄金股”机制确保了对美钢的控制,体现了对日本资本的容忍。日本经济产业省高度评价该交易对深化日美经济合作的意义。

然而,这一收购也蕴含了日本“投资立国”战略中的潜在风险。一是跨国并购后的整合难题仍然突出。日本企业海外并购一直面临着管理理念差异、文化摩擦和劳资关系等问题,而美钢长期受到工会约束,未来的整合将充满挑战。二是保护主义阴影仍未消失。虽然美方最终批准了收购,但拜登政府曾因国家安全问题叫停交易,而美钢工会至今反对并购。这表明美国政坛的政策反复和安全关切可能使日本企业的对美投资持续面临政治风险。三是“回流差”问题依然困扰日本。尽管日本企业海外盈利丰厚,但利润大量滞留海外,未能有效带动国内投资和消费。2023年,未汇回的海外利润已达到10.5万亿日元,形成“企业富裕、国家贫困”的结构性矛盾。尽管日本政府推出减税措施以鼓励资金回流,但效果仍需观察。四是地缘政治风险和外部不确定性加剧。随着国际格局变化,过度依赖美欧市场或高风险地区的日本企业,可能面临政策变动、制裁和冲突等经营障碍。

此次收购决策亦受全球钢铁产业格局,尤其是中美钢铁博弈的深刻影响。2024年,全球粗钢产量中,中国占比超过53%。对于日本制铁而言,此次收购不仅是为了应对来自中国钢铁产业的竞争,还希望进一步稳固并扩大其在全球市场的份额。 

总之,此次日铁收购案体现了日本在经济转型、人口萎缩以及同盟结构调整等背景下对全球经济秩序的再定位。与30多年前的“出海”相比,此举展现了更多的主动性、协同性和规模化特征。然而,能否实现预期回报,还取决于日本企业的整合能力、外部环境的稳定性以及相关政府政策的持续支持。日本企业的这场豪赌,不管前路如何,都需经受时间与现实的考验。(作者是天津社会科学院亚太合作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