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山地特色开辟发展新路

2025-06-19 07:2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转化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如何打破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的二元对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模式,是中西部生态资源富集地区的共同课题。贵州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生态价值转化、数字技术赋能、清洁能源开发、乡村生态富民为四大抓手,探索出一条具有山地特色的绿色发展新路。

创新生态价值转化机制,筑牢“两山”转化制度根基。贵州通过系统化构建核算、交易、产业和补偿四大环节,有效拓宽了“两山”转化路径。通过出台全省GEP核算方案,推进生态产品价值“一把尺”核算,为生态资源提供可量化的数据基础;设立省级生态产品交易中心,推出林业碳汇交易和“单株碳汇”等市场化工具,推动生态资源进入流通领域;打造“山地特色农业+生态工业+文旅融合”的特色产业体系,将生态优势直接嵌入价值创造过程;完善跨省流域横向补偿机制,探索“修复—开发”权益挂钩模式,通过绿色金融和林权赎买等政策工具反哺生态保护。

激活数字技术乘数效应,打造绿色治理智慧范式。作为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构建“数据监测—智能决策—产业转型”的技术赋能体系。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体系,创新打造“天眼监控—云端分析—网格处置”全链条治理范式。比如,依托流域智慧监测平台,通过水质传感器、无人机巡航及卫星遥感技术实现动态监测,提高污染溯源效率,提升流域治理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突破能源技术地理约束,构建多能协同供给体系。贵州针对喀斯特地貌与石漠化地区的特殊地理限制,攻克柔性光伏组件适应性安装、复杂地形风机基础稳固等关键技术瓶颈。依托“两江一河”富集水能和高海拔优质风能带,规划建设以大型水电基地为核心、水风光储多能深度融合的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通过建立区域智慧能源协调平台,实现多种能源的互补互济与联合优化调度,构建起打破地理藩篱、多能高效协同的智慧能源供给体系。

深化生态惠民利益联结,拓展乡村全面振兴绿色路径。创新“生态+体育+文旅”融合业态,通过“村BA”等乡村体育IP带动周边村寨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康养、农文旅体融合等产业,实现以单一赛事撬动全域经济;立足林地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林地增值、农户增收。此外,建立生态护林员制度,让农户在保护生态中获得收入,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生态保护和乡村全面振兴双赢。

展望“十五五”,贵州将持续深化探索,构建基于数字孪生的全域生态治理系统,实现从碎片化监测到整体性智治的跨越。探索“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的市场化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从试点探索到制度建构。打造“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循环经济体系,在新能源、大数据等领域培育区域绿色产业集群。既延续“十四五”的实践逻辑,又在制度创新、技术突破、区域协同等维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跃升,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美丽贵州新风采。(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红霞 游建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立足山地特色开辟发展新路

2025年06月19日 07:2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转化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如何打破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的二元对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模式,是中西部生态资源富集地区的共同课题。贵州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生态价值转化、数字技术赋能、清洁能源开发、乡村生态富民为四大抓手,探索出一条具有山地特色的绿色发展新路。

创新生态价值转化机制,筑牢“两山”转化制度根基。贵州通过系统化构建核算、交易、产业和补偿四大环节,有效拓宽了“两山”转化路径。通过出台全省GEP核算方案,推进生态产品价值“一把尺”核算,为生态资源提供可量化的数据基础;设立省级生态产品交易中心,推出林业碳汇交易和“单株碳汇”等市场化工具,推动生态资源进入流通领域;打造“山地特色农业+生态工业+文旅融合”的特色产业体系,将生态优势直接嵌入价值创造过程;完善跨省流域横向补偿机制,探索“修复—开发”权益挂钩模式,通过绿色金融和林权赎买等政策工具反哺生态保护。

激活数字技术乘数效应,打造绿色治理智慧范式。作为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构建“数据监测—智能决策—产业转型”的技术赋能体系。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体系,创新打造“天眼监控—云端分析—网格处置”全链条治理范式。比如,依托流域智慧监测平台,通过水质传感器、无人机巡航及卫星遥感技术实现动态监测,提高污染溯源效率,提升流域治理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突破能源技术地理约束,构建多能协同供给体系。贵州针对喀斯特地貌与石漠化地区的特殊地理限制,攻克柔性光伏组件适应性安装、复杂地形风机基础稳固等关键技术瓶颈。依托“两江一河”富集水能和高海拔优质风能带,规划建设以大型水电基地为核心、水风光储多能深度融合的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通过建立区域智慧能源协调平台,实现多种能源的互补互济与联合优化调度,构建起打破地理藩篱、多能高效协同的智慧能源供给体系。

深化生态惠民利益联结,拓展乡村全面振兴绿色路径。创新“生态+体育+文旅”融合业态,通过“村BA”等乡村体育IP带动周边村寨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康养、农文旅体融合等产业,实现以单一赛事撬动全域经济;立足林地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林地增值、农户增收。此外,建立生态护林员制度,让农户在保护生态中获得收入,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生态保护和乡村全面振兴双赢。

展望“十五五”,贵州将持续深化探索,构建基于数字孪生的全域生态治理系统,实现从碎片化监测到整体性智治的跨越。探索“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的市场化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从试点探索到制度建构。打造“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循环经济体系,在新能源、大数据等领域培育区域绿色产业集群。既延续“十四五”的实践逻辑,又在制度创新、技术突破、区域协同等维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跃升,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美丽贵州新风采。(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红霞 游建民)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