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方式迎来新变化。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日前印发《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了绿电直连模式的适用范围、发展目标、管理方式、交易与价格机制等关键问题。作为一种新兴新能源生产消费模式,绿电直连有望在更大范围内落地,有效促进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更好满足企业绿色用能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电力系统运行依赖多级电网架构,大型电厂发出的电力需要经过公共电网中转供电。这种模式虽能保障系统安全,但也带来了电网投资增加、调度压力增大、新能源消纳受限等问题。新能源发电“靠天吃饭”,大规模接入公共电网,给电网稳定运行和调度带来挑战。
绿电直连,简单来说是指风电、光伏等绿色电力不接入公共电网,而是通过专用线路连接到用电终端,实现点对点供电。这就好比是一条专为新能源打造的“直达快车”,打破了传统电网架构下新能源发展的诸多限制,让绿电能够更高效、更精准地送达用户。
从新能源产业角度看,绿电直连拓宽了新能源发展空间。一方面,它将有效缓解新能源消纳难题。传统电网消纳能力有限,大规模新能源发电接入电网,有时会受到电网容量和调度规则限制,面临“无处可去”的困境,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清洁能源,也限制了新能源进一步发展。绿电直连模式让新能源有了更多消纳渠道,减少对传统电网的依赖,为大规模发展和消纳新能源提供制度保障。这样一来,更多新能源将被有效利用,减少弃风、弃光现象。
另一方面,绿电直连将促进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为更好适应绿电直连模式,新能源发电企业将不得不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发电设备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电力用户也会对绿电质量和供应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这将进一步推动新能源产业技术升级。例如,储能技术将在绿电直连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储能设备,可将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电能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时释放,实现电力稳定供应。这不仅解决了新能源发电的稳定性问题,还为储能技术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