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5月份,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业界简称“非银存款”)增加1.19万亿元,增加额为近十年同期最高。非银存款是银行理财子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商业银行的存款,是观察存款结构变迁的一项关键指标。
当前市场对非银存款规模的变化颇为关注。一方面,伴随5月份国有大行启动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存款利率普遍迈入“1时代”,部分银行从业者担忧居民和企业存款会持续大规模流向非银机构。另一方面,亦有市场观点认为,非银存款的大幅扩张可能会削弱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此外,部分投资者也担忧非银存款大增可能会对债券市场带来短期扰动。
那么,应如何全面审视非银存款的增加?笔者认为,可从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其一,非银存款单月大增并不意味着银行存款会持续大规模向非银机构迁移。
诚然,当利率下行并维持低位时,银行存款流向基金等资管产品的现象客观存在,这在长期低利率乃至负利率的发达经济体尤为明显,符合金融运行规律。但需认识到,在低利率环境下,受制于存款期限结构、储户风险偏好等因素,存款向非银机构的转移通常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且需多重前提支撑——如经济增速持续低位运行、存款利率与固收类资管产品收益率差距显著拉大等。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4%,增速稳中有升,位居全球主要经济体前列。当前银行存款与货币基金等固收类资管产品的收益率虽存差距,但并不悬殊。同时,存款利率下调后,部分商业银行正积极优化服务以提升存款“附加值”,以增加存款对居民和企业的吸引力。此外,相当规模的银行存款本身对利率变动并不敏感,不会因利率变化而“搬家”。央行披露的数据亦提供了佐证:5月份居民存款不降反增0.47万亿元,显示出低息环境下银行存款对居民仍具相当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