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波动下“6·18”的别样色彩

2025-06-19 06:54 来源:南方日报

关税波动下的首个“6·18”,注定不同寻常。

今年4月以来,美国频繁挥动关税大棒,部分外贸企业面临成本激增压力、供应链风险、资金链压力。虽说5月12日中美两国达成阶段性关税调整协议,宣布暂停部分加征关税并设立90天窗口期,6月10日中美经贸磋商机制首次会议也释放了积极信号,但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经历过上半年外部环境频繁波动的外贸企业,格外注重风险分散,愈加认识到“不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的重要性。一方面持续拓展多元化出口渠道,另一方面积极拥抱国内市场,内贸外贸两手抓成为不少外贸企业的选择。

作为一年中最大的购物狂欢节之一,“6·18”不失为外贸企业转型内销的重要机遇。但外贸转内销,并不是换个标签那么简单,会面临缺乏内销渠道等挑战。今年“6·18”期间,电商平台不仅纷纷开设专区,还通过加大直采力度、开辟绿色通道、强化流量扶持等方式,甚至创新推出“半托管”服务模式,帮助外贸企业解决缺乏国内渠道经验的问题。助力外贸企业“两条腿走路”的电商平台,当得起一句“有大局观”。同时,精选外贸商家、货源,其实也有利于提高平台综合竞争力、提升消费者好感度。

从结果来看,一些商品由于省去了海外仓储、物流以及平台扣点等成本,加上平台的各种补贴,同款产品内销价格比外销低出一大截,凭借价格优势迅速在国内市场崭露头角,企业利润结构反而更健康,让商家感慨“国内市场并非‘备胎’,而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新蓝海”,说明发展国内市场不仅是应对外部冲击的被动之举,也是企业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路径。当然,外贸企业在国内市场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有对“6·18”大促“体感变弱”的商家坦言,“对中小商家或者白牌来说,本身利润就薄,降价要么不赚钱,要么体量太小撑不住,所以增长空间很有限”,难以在短期内获得足够的流量支持。

如今,电商平台促销常态化。可长期以来,外贸企业主要以代工生产为主,缺乏自主品牌,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较低,而消费者倾向于选择熟悉的品牌,不少企业担心“无品牌依托则只能依附平台”,问题也出在定价权和利润空间上。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年“6·18”,是外贸企业一次有价值的试水,试出了一个真问题。

正如专家指出,若平台仅以低价为导向,将陷入“代工思维循环”,企业无法积累品牌价值,也会被迫卷入成本压缩的恶性竞争;而若能借鉴优质消费品平台模式,通过建立品质认证体系、扶持原创设计品牌,可引导外贸企业从“代工厂”向“品牌商”跃迁。对于企业来说,想要短期吃到电商平台促销的红利,或是中长期挖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机遇,关键都在于通过差异化产品和自主化品牌,从代工生产向自主设计、从价格竞争向品质竞争、从平台依附向品牌引领升级,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这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平台的助力、政策的托举。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关税波动下“6·18”的别样色彩

2025年06月19日 06:54   来源:南方日报   维辰

关税波动下的首个“6·18”,注定不同寻常。

今年4月以来,美国频繁挥动关税大棒,部分外贸企业面临成本激增压力、供应链风险、资金链压力。虽说5月12日中美两国达成阶段性关税调整协议,宣布暂停部分加征关税并设立90天窗口期,6月10日中美经贸磋商机制首次会议也释放了积极信号,但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经历过上半年外部环境频繁波动的外贸企业,格外注重风险分散,愈加认识到“不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的重要性。一方面持续拓展多元化出口渠道,另一方面积极拥抱国内市场,内贸外贸两手抓成为不少外贸企业的选择。

作为一年中最大的购物狂欢节之一,“6·18”不失为外贸企业转型内销的重要机遇。但外贸转内销,并不是换个标签那么简单,会面临缺乏内销渠道等挑战。今年“6·18”期间,电商平台不仅纷纷开设专区,还通过加大直采力度、开辟绿色通道、强化流量扶持等方式,甚至创新推出“半托管”服务模式,帮助外贸企业解决缺乏国内渠道经验的问题。助力外贸企业“两条腿走路”的电商平台,当得起一句“有大局观”。同时,精选外贸商家、货源,其实也有利于提高平台综合竞争力、提升消费者好感度。

从结果来看,一些商品由于省去了海外仓储、物流以及平台扣点等成本,加上平台的各种补贴,同款产品内销价格比外销低出一大截,凭借价格优势迅速在国内市场崭露头角,企业利润结构反而更健康,让商家感慨“国内市场并非‘备胎’,而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新蓝海”,说明发展国内市场不仅是应对外部冲击的被动之举,也是企业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路径。当然,外贸企业在国内市场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有对“6·18”大促“体感变弱”的商家坦言,“对中小商家或者白牌来说,本身利润就薄,降价要么不赚钱,要么体量太小撑不住,所以增长空间很有限”,难以在短期内获得足够的流量支持。

如今,电商平台促销常态化。可长期以来,外贸企业主要以代工生产为主,缺乏自主品牌,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较低,而消费者倾向于选择熟悉的品牌,不少企业担心“无品牌依托则只能依附平台”,问题也出在定价权和利润空间上。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年“6·18”,是外贸企业一次有价值的试水,试出了一个真问题。

正如专家指出,若平台仅以低价为导向,将陷入“代工思维循环”,企业无法积累品牌价值,也会被迫卷入成本压缩的恶性竞争;而若能借鉴优质消费品平台模式,通过建立品质认证体系、扶持原创设计品牌,可引导外贸企业从“代工厂”向“品牌商”跃迁。对于企业来说,想要短期吃到电商平台促销的红利,或是中长期挖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机遇,关键都在于通过差异化产品和自主化品牌,从代工生产向自主设计、从价格竞争向品质竞争、从平台依附向品牌引领升级,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这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平台的助力、政策的托举。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