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波动下的首个“6·18”,注定不同寻常。
今年4月以来,美国频繁挥动关税大棒,部分外贸企业面临成本激增压力、供应链风险、资金链压力。虽说5月12日中美两国达成阶段性关税调整协议,宣布暂停部分加征关税并设立90天窗口期,6月10日中美经贸磋商机制首次会议也释放了积极信号,但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经历过上半年外部环境频繁波动的外贸企业,格外注重风险分散,愈加认识到“不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的重要性。一方面持续拓展多元化出口渠道,另一方面积极拥抱国内市场,内贸外贸两手抓成为不少外贸企业的选择。
作为一年中最大的购物狂欢节之一,“6·18”不失为外贸企业转型内销的重要机遇。但外贸转内销,并不是换个标签那么简单,会面临缺乏内销渠道等挑战。今年“6·18”期间,电商平台不仅纷纷开设专区,还通过加大直采力度、开辟绿色通道、强化流量扶持等方式,甚至创新推出“半托管”服务模式,帮助外贸企业解决缺乏国内渠道经验的问题。助力外贸企业“两条腿走路”的电商平台,当得起一句“有大局观”。同时,精选外贸商家、货源,其实也有利于提高平台综合竞争力、提升消费者好感度。
从结果来看,一些商品由于省去了海外仓储、物流以及平台扣点等成本,加上平台的各种补贴,同款产品内销价格比外销低出一大截,凭借价格优势迅速在国内市场崭露头角,企业利润结构反而更健康,让商家感慨“国内市场并非‘备胎’,而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新蓝海”,说明发展国内市场不仅是应对外部冲击的被动之举,也是企业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路径。当然,外贸企业在国内市场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有对“6·18”大促“体感变弱”的商家坦言,“对中小商家或者白牌来说,本身利润就薄,降价要么不赚钱,要么体量太小撑不住,所以增长空间很有限”,难以在短期内获得足够的流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