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还要签保密协议,如此护恶为哪般?

2025-06-19 06:36 来源:南方网

近日,在哈尔滨读大学的赵女士乘坐T3出行平台的网约车时,遭司机拔掉车内监控后全程进行猥亵。面对如此恶劣的事件,平台给出的解决方案竟只是赔偿3000元,还要签署保密协议——禁止透露事件信息,且不得向司机追偿。这般操作令人咋舌。

在乘客遭遇侵害之际,平台本应履行职责,调查处理施害者,彻查管理漏洞,抚慰受害者,消除安全隐患。然而,T3出行却将保密协议作为危机公关工具,企图压制受害者发声与追责的权利。保密协议本为保护商业秘密的法律设计,却被T3出行当作逃避责任的“免罪金牌”。当安全保障沦为可交易的保密条款,企业究竟是服务提供者,还是罪恶包庇者?

这份保密协议不仅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更是对公共安全的践踏。密闭车厢内,赵女士因害怕司机是“报复社会型人格”而被迫忍受猥亵;事后得知施害者与她同住一个小区,更陷入焦虑抑郁。当受害者身心俱损之时,平台递上的不是真诚的道歉与彻底的整改,而是一份“封口费”,这无异于在受害者伤口上撒盐。平台此举,只顾捂住“丑闻”,却无视这份沉默背后是无数乘客可能继续面临同样的安全隐患。

网约车作为密闭空间服务项目,安全标准理应更高。公开信息显示,涉事网约车持有“双证”(国家运营许可证及平台运行许可证),且T3出行获得ISO信息安全三项认证,然而,司机能轻易拔除车内监控且全程未被平台预警,暴露了实时监控机制的形同虚设。事后平台“封禁司机账号”的表态,在系统性安全漏洞面前也显得过于苍白。更可笑的是,据赵女士透露,她搭乘T3网约车时,还曾目睹司机全程观看不雅视频。当实际安全质量与国际认证相去甚远,谁还能相信这家公司对外标榜的安全保障?

企业护恶遮丑的背后,是资本逐利对安全底线的践踏。对消费者没有同理心,那他们与谁为伍呢?恐怕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明白。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受害还要签保密协议,如此护恶为哪般?

2025年06月19日 06:36   来源:南方网   秋巽

近日,在哈尔滨读大学的赵女士乘坐T3出行平台的网约车时,遭司机拔掉车内监控后全程进行猥亵。面对如此恶劣的事件,平台给出的解决方案竟只是赔偿3000元,还要签署保密协议——禁止透露事件信息,且不得向司机追偿。这般操作令人咋舌。

在乘客遭遇侵害之际,平台本应履行职责,调查处理施害者,彻查管理漏洞,抚慰受害者,消除安全隐患。然而,T3出行却将保密协议作为危机公关工具,企图压制受害者发声与追责的权利。保密协议本为保护商业秘密的法律设计,却被T3出行当作逃避责任的“免罪金牌”。当安全保障沦为可交易的保密条款,企业究竟是服务提供者,还是罪恶包庇者?

这份保密协议不仅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更是对公共安全的践踏。密闭车厢内,赵女士因害怕司机是“报复社会型人格”而被迫忍受猥亵;事后得知施害者与她同住一个小区,更陷入焦虑抑郁。当受害者身心俱损之时,平台递上的不是真诚的道歉与彻底的整改,而是一份“封口费”,这无异于在受害者伤口上撒盐。平台此举,只顾捂住“丑闻”,却无视这份沉默背后是无数乘客可能继续面临同样的安全隐患。

网约车作为密闭空间服务项目,安全标准理应更高。公开信息显示,涉事网约车持有“双证”(国家运营许可证及平台运行许可证),且T3出行获得ISO信息安全三项认证,然而,司机能轻易拔除车内监控且全程未被平台预警,暴露了实时监控机制的形同虚设。事后平台“封禁司机账号”的表态,在系统性安全漏洞面前也显得过于苍白。更可笑的是,据赵女士透露,她搭乘T3网约车时,还曾目睹司机全程观看不雅视频。当实际安全质量与国际认证相去甚远,谁还能相信这家公司对外标榜的安全保障?

企业护恶遮丑的背后,是资本逐利对安全底线的践踏。对消费者没有同理心,那他们与谁为伍呢?恐怕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明白。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