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未冷,文学期刊的突围

2025-06-19 06:22 来源:光明网

6月17日,一则重磅消息让文学圈振奋:文学期刊《花城》宣布实施“稿费倍增”计划——稿费最高将提至“千字两千元”。广东省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南方传媒总经理叶河表示,文学是出版皇冠上的明珠,“我们实施稿费倍增计划,就是要继续‘让金子发光,让作家体面’”。

以经济尊严重塑文学创作的价值认同,这是《花城》稿费倍增计划的核心。曾经,稿费是一个很上得了台面的事情。余华曾多次提及稿费对创作的激励。在每月工资仅有三十多元的八十年代,余华的稿费收入就有上千元,“真是令人高兴,能挣一千多元是什么概念?!”

这样的稿费水平与当时文学期刊动辄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发行量是匹配的。然而,随着社会文化消费多元化,文学期刊读者群体急剧萎缩,“可见度”明显不足,稿酬标准也日渐滞后。2022年曾有政协委员提交“建议提高基本稿酬标准,激发作家更多创作动力”的提案,引发热议。但绝大多数文学期刊生存压力巨大,提高稿费有心无力。目前主流文学期刊发行量普遍维持在数万份,更为严峻的是,媒介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学生产与消费的模式,阅读文学期刊与青年群体的文化消费习惯严重脱节,核心读者呈现明显的老龄化趋势。

因为难,坚守才更显示出意义。这些年,文学期刊的“突围”屡屡出现在报端。《人民文学》除了“让文学重新接上地气”,组织作家深入基层、驻村入场记录真实的中国故事外,还在直播中引入头部品牌,创下4小时卖出8.26万套的好成绩;《上海文学》在公众号上开辟“微信文学”试验田,短至百字的微小说、即兴创作的诗歌甚至读者留言衍生的互动叙事,都在指尖滑动中重构文学的边界;《小说界》将版式设计升华为叙事语言,邀请设计师与作家协同创作,把版式设计变成叙事的一部分;而《花城》除了升级稿费标准,还在激励原创文学创作、吸引名家力作上补充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作品宣发、助力作品实现“10w+流量曝光”等。所有这些努力既是自我更新,也是不断坚守,目的就是让文学与当代生活、当代读者更好连接。

文学期刊,既是一种文学的传统,也是一种文字的严选,接纳着文学界的创造、交流、分享与创新。它的突围核心是重建与时代的对话能力,既涉及在经济上构建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社会资助相结合的可持续模式,又需要在文化维度上坚守文学的品质,打破严肃文学“圈子化”怪象,开放接纳新的写作力量,更需要拥抱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变革,将数字媒介从传播工具转化为文学生产的新型场域。

所有这些努力,只为使严肃文学既不被市场淹没,也不因自我封闭而失去生机。当持续回答“何以为人”的命题时,文学终会以柔韧而顽强的力量,找到自己在不同时代的存在方式。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墨香未冷,文学期刊的突围

2025年06月19日 06:22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

6月17日,一则重磅消息让文学圈振奋:文学期刊《花城》宣布实施“稿费倍增”计划——稿费最高将提至“千字两千元”。广东省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南方传媒总经理叶河表示,文学是出版皇冠上的明珠,“我们实施稿费倍增计划,就是要继续‘让金子发光,让作家体面’”。

以经济尊严重塑文学创作的价值认同,这是《花城》稿费倍增计划的核心。曾经,稿费是一个很上得了台面的事情。余华曾多次提及稿费对创作的激励。在每月工资仅有三十多元的八十年代,余华的稿费收入就有上千元,“真是令人高兴,能挣一千多元是什么概念?!”

这样的稿费水平与当时文学期刊动辄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发行量是匹配的。然而,随着社会文化消费多元化,文学期刊读者群体急剧萎缩,“可见度”明显不足,稿酬标准也日渐滞后。2022年曾有政协委员提交“建议提高基本稿酬标准,激发作家更多创作动力”的提案,引发热议。但绝大多数文学期刊生存压力巨大,提高稿费有心无力。目前主流文学期刊发行量普遍维持在数万份,更为严峻的是,媒介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学生产与消费的模式,阅读文学期刊与青年群体的文化消费习惯严重脱节,核心读者呈现明显的老龄化趋势。

因为难,坚守才更显示出意义。这些年,文学期刊的“突围”屡屡出现在报端。《人民文学》除了“让文学重新接上地气”,组织作家深入基层、驻村入场记录真实的中国故事外,还在直播中引入头部品牌,创下4小时卖出8.26万套的好成绩;《上海文学》在公众号上开辟“微信文学”试验田,短至百字的微小说、即兴创作的诗歌甚至读者留言衍生的互动叙事,都在指尖滑动中重构文学的边界;《小说界》将版式设计升华为叙事语言,邀请设计师与作家协同创作,把版式设计变成叙事的一部分;而《花城》除了升级稿费标准,还在激励原创文学创作、吸引名家力作上补充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作品宣发、助力作品实现“10w+流量曝光”等。所有这些努力既是自我更新,也是不断坚守,目的就是让文学与当代生活、当代读者更好连接。

文学期刊,既是一种文学的传统,也是一种文字的严选,接纳着文学界的创造、交流、分享与创新。它的突围核心是重建与时代的对话能力,既涉及在经济上构建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社会资助相结合的可持续模式,又需要在文化维度上坚守文学的品质,打破严肃文学“圈子化”怪象,开放接纳新的写作力量,更需要拥抱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变革,将数字媒介从传播工具转化为文学生产的新型场域。

所有这些努力,只为使严肃文学既不被市场淹没,也不因自我封闭而失去生机。当持续回答“何以为人”的命题时,文学终会以柔韧而顽强的力量,找到自己在不同时代的存在方式。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