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呢,又能怎”,青年文化表达怎样“立得住”

2025-06-18 09:24 来源:红网

6月17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布评论《“如何呢,又能怎”,从歌曲<李白>改编引发的争议说起》。文章提到,一档音乐综艺节目中,年轻歌手对流行歌曲《李白》的改编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

一首改编版《李白》引发的争议,表面上是对音乐审美的分歧,实则折射出当代青年亚文化表达与传统评价体系之间的碰撞。在“如何呢,又能怎”的反复诘问中,我们听到的不只是旋律的变化,更是一种年轻人生活态度的外化;当创作者在歌词中加入“我本是辅助,今晚来打野”这样的游戏梗时,这不仅是在创作音乐,更是在进行一场文化身份的自我确认。这种表达方式或许让局外人感到不理解,但对其创作者而言,却具有高度的情感真实性和文化包容性。

在一般的评价体系中,我们习惯于用“高雅”“低俗”等二元框架来评判青年文化,却常常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当代年轻人的文艺创作早已跳脱“非黑即白”的审美框架。在《李白》的改编中,游戏梗的运用体现着跨媒介叙事的创造力,“魔性”旋律背后是对标准化审美的有意反叛,看似不知所云的歌词往往承载着特定社群的加密交流。当主流文化还在讨论这些表达是否算艺术时,一些年轻人早已进行着“艺术即生活”的创作,他们正在用自己熟悉的话语体系,解构既有的文化秩序,重建属于自己的精神图谱。

青年的艺术表达需要“包容空间”,但仅有包容远远不够。我们见证过许多亚文化现象在商业浪潮中失去锋芒,也目睹过不少创新表达因缺乏主流引导而陷入虚无。真正的文化包容应当是一种积极的对话姿态,需要主流文化放下身段理解游戏语言的美学价值;也需要青年创作者也思考如何让文化的野性生长为可持续的文化生态。一个健康的社会文化生态,理应容得下李白与电竞的对话,经得起经典与梗文化的碰撞。

青年文化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是否符合既有的审美标准,而在于它能否在自由表达中完成精神的升华。当我们将《李白》改编引发的争议置于这个框架下审视,就会发现:那些刺耳的电子音效、突兀的游戏术语、夸张的情绪宣泄,或许正是文化创新的阵痛表现。这种文化表达是一种“解构”到“重构”的转变,对年轻创作者而言,他们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磨练,更是文化自觉的养成;对社会而言,构建更加包容的文化机制,让青年文化和网络文化在保持活力的同时,能够实现精神的升华和价值的沉淀,也是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文化建设课题。

在算法推送制造信息茧房、流量消解深度思考的当下,青年的表达既不能退回纯艺术的象牙塔,也不应陷入“为反叛而反叛”的泥沼。当年轻人下次唱出“如何呢,又能怎”时,我们期待这不仅是情绪的宣泄,更是青年文化表达在解构与重构之间、传承与创新之际,从“爽一下”的表层快感转化为“立得住”的持久价值。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如何呢,又能怎”,青年文化表达怎样“立得住”

2025年06月18日 09:24   来源:红网   徐梓豪

6月17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布评论《“如何呢,又能怎”,从歌曲<李白>改编引发的争议说起》。文章提到,一档音乐综艺节目中,年轻歌手对流行歌曲《李白》的改编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

一首改编版《李白》引发的争议,表面上是对音乐审美的分歧,实则折射出当代青年亚文化表达与传统评价体系之间的碰撞。在“如何呢,又能怎”的反复诘问中,我们听到的不只是旋律的变化,更是一种年轻人生活态度的外化;当创作者在歌词中加入“我本是辅助,今晚来打野”这样的游戏梗时,这不仅是在创作音乐,更是在进行一场文化身份的自我确认。这种表达方式或许让局外人感到不理解,但对其创作者而言,却具有高度的情感真实性和文化包容性。

在一般的评价体系中,我们习惯于用“高雅”“低俗”等二元框架来评判青年文化,却常常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当代年轻人的文艺创作早已跳脱“非黑即白”的审美框架。在《李白》的改编中,游戏梗的运用体现着跨媒介叙事的创造力,“魔性”旋律背后是对标准化审美的有意反叛,看似不知所云的歌词往往承载着特定社群的加密交流。当主流文化还在讨论这些表达是否算艺术时,一些年轻人早已进行着“艺术即生活”的创作,他们正在用自己熟悉的话语体系,解构既有的文化秩序,重建属于自己的精神图谱。

青年的艺术表达需要“包容空间”,但仅有包容远远不够。我们见证过许多亚文化现象在商业浪潮中失去锋芒,也目睹过不少创新表达因缺乏主流引导而陷入虚无。真正的文化包容应当是一种积极的对话姿态,需要主流文化放下身段理解游戏语言的美学价值;也需要青年创作者也思考如何让文化的野性生长为可持续的文化生态。一个健康的社会文化生态,理应容得下李白与电竞的对话,经得起经典与梗文化的碰撞。

青年文化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是否符合既有的审美标准,而在于它能否在自由表达中完成精神的升华。当我们将《李白》改编引发的争议置于这个框架下审视,就会发现:那些刺耳的电子音效、突兀的游戏术语、夸张的情绪宣泄,或许正是文化创新的阵痛表现。这种文化表达是一种“解构”到“重构”的转变,对年轻创作者而言,他们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磨练,更是文化自觉的养成;对社会而言,构建更加包容的文化机制,让青年文化和网络文化在保持活力的同时,能够实现精神的升华和价值的沉淀,也是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文化建设课题。

在算法推送制造信息茧房、流量消解深度思考的当下,青年的表达既不能退回纯艺术的象牙塔,也不应陷入“为反叛而反叛”的泥沼。当年轻人下次唱出“如何呢,又能怎”时,我们期待这不仅是情绪的宣泄,更是青年文化表达在解构与重构之间、传承与创新之际,从“爽一下”的表层快感转化为“立得住”的持久价值。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