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布评论《“如何呢,又能怎”,从歌曲<李白>改编引发的争议说起》。文章提到,一档音乐综艺节目中,年轻歌手对流行歌曲《李白》的改编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
一首改编版《李白》引发的争议,表面上是对音乐审美的分歧,实则折射出当代青年亚文化表达与传统评价体系之间的碰撞。在“如何呢,又能怎”的反复诘问中,我们听到的不只是旋律的变化,更是一种年轻人生活态度的外化;当创作者在歌词中加入“我本是辅助,今晚来打野”这样的游戏梗时,这不仅是在创作音乐,更是在进行一场文化身份的自我确认。这种表达方式或许让局外人感到不理解,但对其创作者而言,却具有高度的情感真实性和文化包容性。
在一般的评价体系中,我们习惯于用“高雅”“低俗”等二元框架来评判青年文化,却常常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当代年轻人的文艺创作早已跳脱“非黑即白”的审美框架。在《李白》的改编中,游戏梗的运用体现着跨媒介叙事的创造力,“魔性”旋律背后是对标准化审美的有意反叛,看似不知所云的歌词往往承载着特定社群的加密交流。当主流文化还在讨论这些表达是否算艺术时,一些年轻人早已进行着“艺术即生活”的创作,他们正在用自己熟悉的话语体系,解构既有的文化秩序,重建属于自己的精神图谱。
青年的艺术表达需要“包容空间”,但仅有包容远远不够。我们见证过许多亚文化现象在商业浪潮中失去锋芒,也目睹过不少创新表达因缺乏主流引导而陷入虚无。真正的文化包容应当是一种积极的对话姿态,需要主流文化放下身段理解游戏语言的美学价值;也需要青年创作者也思考如何让文化的野性生长为可持续的文化生态。一个健康的社会文化生态,理应容得下李白与电竞的对话,经得起经典与梗文化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