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缴费先扫码帮砍价?公共服务窗口不是个人谋利场

2025-06-18 09:23 来源:红网

6月16日,有网友发视频称,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中医院收费窗口前,一工作人员在老人办理缴费业务时,要求其必须先协助自己在某平台上完成“扫码助力”任务。6月17日,峡江县中医院发布公告称,经核实,情况属实。目前,该院已对相关工作人员作出停岗处理,并将按照医院相关规定扣发其一个月绩效工资。(6月17日 新黄河)

这起事件看似是顺手帮忙的小事,实则撕开了公共服务领域中职业边界模糊的伤疤——当服务窗口成了个人薅羊毛的“便利站”,损害的不仅是患者权益,更是公共服务的根基。

收费窗口是医疗服务的第一关卡,工作人员的职责本该是快速办理业务、减少患者等待时间,但涉事人员却把“办业务”和“拉助力”捆绑成“必选套餐”。视频里老人弓着腰撑在柜台前,工作人员却只顾着划动手机屏幕找二维码,这种场景讽刺之处在于:当患者因病痛需要高效服务时,掌握服务资源的人却在消费这份“求助权”。

《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明确要求“廉洁自律,恪守医德”,但现实中,个别人员把窗口岗位当成“人脉资源库”,尤其瞄准老年人对智能设备的不熟悉,用“帮忙操作”的借口行私人便利。这种行为就像在服务流程里设了“隐形收费站”,表面是扫码助力,实则是把公共职权变为个人谋利的工具。

事件中被重点针对的老年群体,成为这起事件的直接受害者。当他们把手机交给工作人员时,可能连助力是什么都没搞懂,却要承担个人信息被浏览、软件被下载的风险。更别说排队患者的时间被无端消耗——有人忍着病痛排队等候,等来的却是“先帮我扫个码”的要求,这种体验会让医院形象蒙上阴影。

往深了看,这类行为正在瓦解公共服务的公信力。医院本是救死扶伤的场所,收费窗口本应是严谨的服务节点,但当商业推广渗透到医疗服务流程中,患者会开始怀疑:“现在看病是不是都得先帮工作人员完成任务?”这种怀疑一旦蔓延,最终伤害的是整个医疗行业。

涉事医院的停岗处罚是必要的纠错,但更该追问:为何这种行为能在监控下持续?参照四川省南江县《大河镇便民服务中心管理制度》中的“去向报告制”“服务双岗制”,医院完全可以通过流程优化压缩私人行为空间,比如设置AB岗避免单人长时间滞留窗口,或者在排队区域公示服务承诺,让患者知道“办业务无需额外配合”。

而从长远看,职业伦理的觉醒比制度惩罚更重要。窗口工作人员需要明白:公立医院的岗位不是“个人谋利场”,患者的信任也不是“助力任务”的兑换券。就像患者权益制度强调的平等医疗权,每个来窗口的人都该享受到纯粹的服务,而不是被附加私人需求。当医院把“拒绝工作时间私人任务”纳入培训考核,当工作人员能分清工作与私事的边界,类似闹剧才会真正消失。

一个收费窗口的扫码乱象,照见的是公共服务领域的边界意识缺失。希望这起事件能让更多服务岗位从业人员警醒,守住职业边界,就是守住公众对公共服务的基本期待——毕竟没人愿意在看病时,还要先当别人的“助力工具人”。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医院缴费先扫码帮砍价?公共服务窗口不是个人谋利场

2025年06月18日 09:23   来源:红网   孔嘉悦

6月16日,有网友发视频称,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中医院收费窗口前,一工作人员在老人办理缴费业务时,要求其必须先协助自己在某平台上完成“扫码助力”任务。6月17日,峡江县中医院发布公告称,经核实,情况属实。目前,该院已对相关工作人员作出停岗处理,并将按照医院相关规定扣发其一个月绩效工资。(6月17日 新黄河)

这起事件看似是顺手帮忙的小事,实则撕开了公共服务领域中职业边界模糊的伤疤——当服务窗口成了个人薅羊毛的“便利站”,损害的不仅是患者权益,更是公共服务的根基。

收费窗口是医疗服务的第一关卡,工作人员的职责本该是快速办理业务、减少患者等待时间,但涉事人员却把“办业务”和“拉助力”捆绑成“必选套餐”。视频里老人弓着腰撑在柜台前,工作人员却只顾着划动手机屏幕找二维码,这种场景讽刺之处在于:当患者因病痛需要高效服务时,掌握服务资源的人却在消费这份“求助权”。

《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明确要求“廉洁自律,恪守医德”,但现实中,个别人员把窗口岗位当成“人脉资源库”,尤其瞄准老年人对智能设备的不熟悉,用“帮忙操作”的借口行私人便利。这种行为就像在服务流程里设了“隐形收费站”,表面是扫码助力,实则是把公共职权变为个人谋利的工具。

事件中被重点针对的老年群体,成为这起事件的直接受害者。当他们把手机交给工作人员时,可能连助力是什么都没搞懂,却要承担个人信息被浏览、软件被下载的风险。更别说排队患者的时间被无端消耗——有人忍着病痛排队等候,等来的却是“先帮我扫个码”的要求,这种体验会让医院形象蒙上阴影。

往深了看,这类行为正在瓦解公共服务的公信力。医院本是救死扶伤的场所,收费窗口本应是严谨的服务节点,但当商业推广渗透到医疗服务流程中,患者会开始怀疑:“现在看病是不是都得先帮工作人员完成任务?”这种怀疑一旦蔓延,最终伤害的是整个医疗行业。

涉事医院的停岗处罚是必要的纠错,但更该追问:为何这种行为能在监控下持续?参照四川省南江县《大河镇便民服务中心管理制度》中的“去向报告制”“服务双岗制”,医院完全可以通过流程优化压缩私人行为空间,比如设置AB岗避免单人长时间滞留窗口,或者在排队区域公示服务承诺,让患者知道“办业务无需额外配合”。

而从长远看,职业伦理的觉醒比制度惩罚更重要。窗口工作人员需要明白:公立医院的岗位不是“个人谋利场”,患者的信任也不是“助力任务”的兑换券。就像患者权益制度强调的平等医疗权,每个来窗口的人都该享受到纯粹的服务,而不是被附加私人需求。当医院把“拒绝工作时间私人任务”纳入培训考核,当工作人员能分清工作与私事的边界,类似闹剧才会真正消失。

一个收费窗口的扫码乱象,照见的是公共服务领域的边界意识缺失。希望这起事件能让更多服务岗位从业人员警醒,守住职业边界,就是守住公众对公共服务的基本期待——毕竟没人愿意在看病时,还要先当别人的“助力工具人”。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