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有网友发视频称,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中医院收费窗口前,一工作人员在老人办理缴费业务时,要求其必须先协助自己在某平台上完成“扫码助力”任务。6月17日,峡江县中医院发布公告称,经核实,情况属实。目前,该院已对相关工作人员作出停岗处理,并将按照医院相关规定扣发其一个月绩效工资。(6月17日 新黄河)
这起事件看似是顺手帮忙的小事,实则撕开了公共服务领域中职业边界模糊的伤疤——当服务窗口成了个人薅羊毛的“便利站”,损害的不仅是患者权益,更是公共服务的根基。
收费窗口是医疗服务的第一关卡,工作人员的职责本该是快速办理业务、减少患者等待时间,但涉事人员却把“办业务”和“拉助力”捆绑成“必选套餐”。视频里老人弓着腰撑在柜台前,工作人员却只顾着划动手机屏幕找二维码,这种场景讽刺之处在于:当患者因病痛需要高效服务时,掌握服务资源的人却在消费这份“求助权”。
《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明确要求“廉洁自律,恪守医德”,但现实中,个别人员把窗口岗位当成“人脉资源库”,尤其瞄准老年人对智能设备的不熟悉,用“帮忙操作”的借口行私人便利。这种行为就像在服务流程里设了“隐形收费站”,表面是扫码助力,实则是把公共职权变为个人谋利的工具。
事件中被重点针对的老年群体,成为这起事件的直接受害者。当他们把手机交给工作人员时,可能连助力是什么都没搞懂,却要承担个人信息被浏览、软件被下载的风险。更别说排队患者的时间被无端消耗——有人忍着病痛排队等候,等来的却是“先帮我扫个码”的要求,这种体验会让医院形象蒙上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