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成“黄牛”工具?国补岂能沦为套利游戏

2025-06-18 09:20 来源:红网

用自己的国补名额帮他们代购数码产品,每台能赚50元至100元的佣金。近日,有在校大学生反映称,有“黄牛”以代购赚钱为诱饵主动拉大学生入群“代购”,实际上是利用大学生的国家补贴名额,为“黄牛”购买手机、电脑、游戏机等国家消费补贴产品,并转卖牟利。(6月17日 澎湃新闻)

国家为促进消费、惠及民生推出国补政策,2025年更将手机、平板等数码产品纳入补贴范围,每件最高补贴500元,这本是一项利好举措,却被“黄牛”盯上,他们以代购赚钱为诱饵,利用大学生的国补名额购买数码产品转卖牟利,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政策初衷,还涉嫌违法违规,必须引起重视。

“黄牛”盯上大学生国补名额并非偶然。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数量庞大,部分学生可能对国补政策的使用规则和潜在风险认识不足,容易被“每台能赚50元至100元佣金”的利益诱惑。另一方面,“黄牛”的操作流程看似“简单合规”,如引导学生在电商平台实名认证领取资格、随意填写发货地址后转寄等,让一些学生误以为只是“帮人下单”,却不知自己的资格被滥用。记者的暗访就揭示了这一过程:“黄牛”组织大学生在群里接单,利用国补和平台补贴减免200元至700元后,将差价收入囊中,甚至有“撸货黄牛”将目光投向国补和各地消费金,通过代下单套取优惠后转卖给一些实体档口。

这种行为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从政策层面看,国补政策旨在刺激消费、让利于民,“黄牛”的倒卖行为使得补贴资金没有真正落到有实际需求的消费者手中,破坏了政策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从法律层面讲,湖南金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邢鑫指出,利用他人国补资格牟利,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形式上符合诈骗罪构成要件,即便未达定罪标准,也可能被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理。现实中,已有消费者遭遇“国补代买”骗局,如垫付资金后卖家失联、产品被偷梁换柱等,这也增加了社会交易风险。

要遏制“黄牛”钻国补空子,需要多方协同发力。电商平台应强化技术手段,落实快递员送货上门时现场签收、开箱激活等规定,从物流环节阻断“黄牛”转卖路径。多个电商平台要求快递员送货时消费者需当场激活数码产品,否则取消订单并退款,但“黄牛”称能通过沟通解决,这说明平台还需加强对快递员执行情况的监督和对异常订单的识别。有关部门要加强政策宣传,让大学生等群体清楚了解国补资格的使用规则和违规后果,提高风险意识。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对“黄牛”倒卖国补产品的行为依法查处,形成震慑。正如“撸货圈”知情人士所说,线下一些档口已因“倒查”风声拒绝收取套取国补的货源,这表明严格执法能产生实际效果。

大学生也应增强自律和法律意识,认识到出售国补资格看似能赚小利,实则可能成为“黄牛”的帮凶,面临法律风险。不要因眼前的蝇头小利而触犯法律,损害自身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国补政策的温暖不应被“黄牛”的贪婪冷却,只有各方共同努力,堵住漏洞,才能让政策红利真正惠及广大消费者,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平。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大学生成“黄牛”工具?国补岂能沦为套利游戏

2025年06月18日 09:20   来源:红网   王晓丽

用自己的国补名额帮他们代购数码产品,每台能赚50元至100元的佣金。近日,有在校大学生反映称,有“黄牛”以代购赚钱为诱饵主动拉大学生入群“代购”,实际上是利用大学生的国家补贴名额,为“黄牛”购买手机、电脑、游戏机等国家消费补贴产品,并转卖牟利。(6月17日 澎湃新闻)

国家为促进消费、惠及民生推出国补政策,2025年更将手机、平板等数码产品纳入补贴范围,每件最高补贴500元,这本是一项利好举措,却被“黄牛”盯上,他们以代购赚钱为诱饵,利用大学生的国补名额购买数码产品转卖牟利,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政策初衷,还涉嫌违法违规,必须引起重视。

“黄牛”盯上大学生国补名额并非偶然。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数量庞大,部分学生可能对国补政策的使用规则和潜在风险认识不足,容易被“每台能赚50元至100元佣金”的利益诱惑。另一方面,“黄牛”的操作流程看似“简单合规”,如引导学生在电商平台实名认证领取资格、随意填写发货地址后转寄等,让一些学生误以为只是“帮人下单”,却不知自己的资格被滥用。记者的暗访就揭示了这一过程:“黄牛”组织大学生在群里接单,利用国补和平台补贴减免200元至700元后,将差价收入囊中,甚至有“撸货黄牛”将目光投向国补和各地消费金,通过代下单套取优惠后转卖给一些实体档口。

这种行为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从政策层面看,国补政策旨在刺激消费、让利于民,“黄牛”的倒卖行为使得补贴资金没有真正落到有实际需求的消费者手中,破坏了政策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从法律层面讲,湖南金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邢鑫指出,利用他人国补资格牟利,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形式上符合诈骗罪构成要件,即便未达定罪标准,也可能被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理。现实中,已有消费者遭遇“国补代买”骗局,如垫付资金后卖家失联、产品被偷梁换柱等,这也增加了社会交易风险。

要遏制“黄牛”钻国补空子,需要多方协同发力。电商平台应强化技术手段,落实快递员送货上门时现场签收、开箱激活等规定,从物流环节阻断“黄牛”转卖路径。多个电商平台要求快递员送货时消费者需当场激活数码产品,否则取消订单并退款,但“黄牛”称能通过沟通解决,这说明平台还需加强对快递员执行情况的监督和对异常订单的识别。有关部门要加强政策宣传,让大学生等群体清楚了解国补资格的使用规则和违规后果,提高风险意识。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对“黄牛”倒卖国补产品的行为依法查处,形成震慑。正如“撸货圈”知情人士所说,线下一些档口已因“倒查”风声拒绝收取套取国补的货源,这表明严格执法能产生实际效果。

大学生也应增强自律和法律意识,认识到出售国补资格看似能赚小利,实则可能成为“黄牛”的帮凶,面临法律风险。不要因眼前的蝇头小利而触犯法律,损害自身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国补政策的温暖不应被“黄牛”的贪婪冷却,只有各方共同努力,堵住漏洞,才能让政策红利真正惠及广大消费者,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平。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