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的国补名额帮他们代购数码产品,每台能赚50元至100元的佣金。近日,有在校大学生反映称,有“黄牛”以代购赚钱为诱饵主动拉大学生入群“代购”,实际上是利用大学生的国家补贴名额,为“黄牛”购买手机、电脑、游戏机等国家消费补贴产品,并转卖牟利。(6月17日 澎湃新闻)
国家为促进消费、惠及民生推出国补政策,2025年更将手机、平板等数码产品纳入补贴范围,每件最高补贴500元,这本是一项利好举措,却被“黄牛”盯上,他们以代购赚钱为诱饵,利用大学生的国补名额购买数码产品转卖牟利,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政策初衷,还涉嫌违法违规,必须引起重视。
“黄牛”盯上大学生国补名额并非偶然。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数量庞大,部分学生可能对国补政策的使用规则和潜在风险认识不足,容易被“每台能赚50元至100元佣金”的利益诱惑。另一方面,“黄牛”的操作流程看似“简单合规”,如引导学生在电商平台实名认证领取资格、随意填写发货地址后转寄等,让一些学生误以为只是“帮人下单”,却不知自己的资格被滥用。记者的暗访就揭示了这一过程:“黄牛”组织大学生在群里接单,利用国补和平台补贴减免200元至700元后,将差价收入囊中,甚至有“撸货黄牛”将目光投向国补和各地消费金,通过代下单套取优惠后转卖给一些实体档口。
这种行为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从政策层面看,国补政策旨在刺激消费、让利于民,“黄牛”的倒卖行为使得补贴资金没有真正落到有实际需求的消费者手中,破坏了政策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从法律层面讲,湖南金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邢鑫指出,利用他人国补资格牟利,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形式上符合诈骗罪构成要件,即便未达定罪标准,也可能被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理。现实中,已有消费者遭遇“国补代买”骗局,如垫付资金后卖家失联、产品被偷梁换柱等,这也增加了社会交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