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未成年人撑起网络晴空

2025-06-18 07:50 来源:南方日报

6月1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4)》显示,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起诉成年人利用电信网络实施侵害未成年人犯罪3347人,同比上升14.1%,在成年人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中的占比从2023年的6.9%上升至2024年的7.3%。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许多利用网络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例背后,都能看到平台失守、家庭监护缺位,以及网络犯罪隐蔽性、跨地域性特点带来的监管难题。当然,这也是个常谈常新的议题,比如,纵向对比,为何线上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会快速上升,就值得深思。结合未成年人用网趋势,或许能找到织密织牢“保护网”的新思路。

从大的背景来看,2018年至2022年,未成年人用网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阶段的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从89.5%提升至95.1%。共青团中央发布的调查显示,2023年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3%。然而,检察机关在履职中发现,“未成年人触网低龄化日趋明显,更易遭受网络不法侵害”。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未成年人AI素养有待提升。一方面,随着智能推荐算法的普及,未成年人更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刻板偏见,影响其对多元世界的理解;另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逐步应用,可能会加大未成年人对事实信息的辨别难度。数智时代下,要求未成年人“避网不上”无异于因噎废食,只有引导其及时掌握应对AI风险的知识和技能、学会科学健康用网,才能更好避免不法侵害。

“预防就是保护”,问题的关键是,谁来给未成年人补上数字素养教育这堂“必修课”?许多老师、家长自己要先补课,才能有效引导、“授人以渔”,帮助未成年人举起网络盾牌。

为未成年人撑起网络晴空,建设AI赋能的“以未成年人为本,与未成年人友好,为未成年人赋能”的“陪伴式互联网”,贵在当下。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为未成年人撑起网络晴空

2025年06月18日 07:50   来源:南方日报   维辰

6月1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4)》显示,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起诉成年人利用电信网络实施侵害未成年人犯罪3347人,同比上升14.1%,在成年人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中的占比从2023年的6.9%上升至2024年的7.3%。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许多利用网络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例背后,都能看到平台失守、家庭监护缺位,以及网络犯罪隐蔽性、跨地域性特点带来的监管难题。当然,这也是个常谈常新的议题,比如,纵向对比,为何线上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会快速上升,就值得深思。结合未成年人用网趋势,或许能找到织密织牢“保护网”的新思路。

从大的背景来看,2018年至2022年,未成年人用网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阶段的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从89.5%提升至95.1%。共青团中央发布的调查显示,2023年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3%。然而,检察机关在履职中发现,“未成年人触网低龄化日趋明显,更易遭受网络不法侵害”。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未成年人AI素养有待提升。一方面,随着智能推荐算法的普及,未成年人更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刻板偏见,影响其对多元世界的理解;另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逐步应用,可能会加大未成年人对事实信息的辨别难度。数智时代下,要求未成年人“避网不上”无异于因噎废食,只有引导其及时掌握应对AI风险的知识和技能、学会科学健康用网,才能更好避免不法侵害。

“预防就是保护”,问题的关键是,谁来给未成年人补上数字素养教育这堂“必修课”?许多老师、家长自己要先补课,才能有效引导、“授人以渔”,帮助未成年人举起网络盾牌。

为未成年人撑起网络晴空,建设AI赋能的“以未成年人为本,与未成年人友好,为未成年人赋能”的“陪伴式互联网”,贵在当下。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