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健身器材岂容多个环节“掉链子”?

2025-06-18 07:30 来源:工人日报

据6月15日央视《财经调查》报道,近期多位消费者举报称,一些生产厂家将不合格的公共健身器材销售进了市场,个别公共健身器材因质量问题、安装问题,屡屡发生伤人事件。记者随后对该领域的生产、安装、使用全链条开展调查暗访后发现,多家生产厂家通过降低器材的管材壁厚度、将器材安装方式从“地埋”改成“地上”、炮制尺寸“缩水”的“袖珍版”器材等方式偷工减料,违规生产非标公共健身器材流向多地。这些产品的合格证可以根据客户需要按需定制,质监部门的检测合格证书更可以“直接花钱买”。

椭圆仪、健骑机、太空漫步机、坐推坐拉器……如今,在公园里、广场上、小区内,各类户外公共健身器材覆盖率不断提高,在一些地方甚至成为“标配”,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作为国家为推动全民健身而打造的惠民工程,大量公共健身器材从生产、质检到采购、安装、后期运维和监管等多个环节均“掉了链子”,令人大跌眼镜、不寒而栗。

生产环节偷工减料、检测环节弄虚作假、采购环节追求低价,多方形成的利益合谋闭环,将器材使用者的生命安全置之度外,常规的监管手段也难以奏效——当大量非标产品流入市场,使用过程中便有较高概率发生管材断裂、立柱倾覆等事故,这不仅是在给群众的生命安全“埋雷”,更可能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生态。这类器材多属公共服务性质,其中不少还打着公益捐赠的旗号,若粗制滥造、隐患重重,无疑构成了对公共服务、公益事业公信力的极大伤害。

公共健身器材健身不成反伤身,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公共服务领域的治理短板。一段时间以来,从公园长椅中间被焊上钢管,到盲道成了断头路、第三卫生间长期不开放,再到消防工具箱中的防毒面具不防毒、河边救生设备缺损丢失等,一些地方公共空间相关服务和设施的可及性和质量令人担忧。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属地权责不清,街道、社区、物业等部门在引入相关器材和设施时存在“装装样子”的短视心理,满足于“建了就行、有了便好”,在采购建设相关器材设施时,使公共安全让位于低价逻辑,一味图便宜却未真正“把钱花在刀刃上”,在后续维保过程中也存在“建而不管、重建轻管”的误区;另一方面是一些生产者和经销商精准拿捏了一些采购者的特殊需求——既能在账面之下将实际价格做到更低,又能实现相关器材设施“金玉其外”的建设效果。当供给者以非标产品投客户所好而赚得盆满钵满,也进一步助长了腐败歪风。此外,公共服务意识欠缺,建设维管过程中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等,则是更深层的原因。

公共空间的服务设施,是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在为公众提供安全、便利与舒适的同时,也是健康福祉的“推进器”、城市文明的“展示窗”、经济活力的“支撑点”。某种意义上说,它们远非简单的“硬件”配置,更丈量着公共服务的诚意与智慧,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途径之一。眼下,守好公共健身器材的安全防线,需要相关部门立案调查、查封产品、责令停产等。长远看,构建覆盖生产、认证、采购、安装和运维在内的全链条监管机制,从源头上确保产品质量、斩断各方伸向公共健身器材的不当得利之手,则更为迫切。

在国家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努力打造群众身边的体育生态圈的背景下,大量非标公共健身器材流入市场,无疑是极为不和谐的音符,同时也提醒我们警惕一些惠民工程成为别有用心者赚黑心钱的遮羞布,只有打起十二分精神严格把关和监管,才能让公共安全、公众利益不打折扣,让民生福祉切实落地——那一根根钢管和立柱托起的,是群众的健身梦想,更是沉甸甸的民生。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公共健身器材岂容多个环节“掉链子”?

2025年06月18日 07:30   来源:工人日报   韩韫超

据6月15日央视《财经调查》报道,近期多位消费者举报称,一些生产厂家将不合格的公共健身器材销售进了市场,个别公共健身器材因质量问题、安装问题,屡屡发生伤人事件。记者随后对该领域的生产、安装、使用全链条开展调查暗访后发现,多家生产厂家通过降低器材的管材壁厚度、将器材安装方式从“地埋”改成“地上”、炮制尺寸“缩水”的“袖珍版”器材等方式偷工减料,违规生产非标公共健身器材流向多地。这些产品的合格证可以根据客户需要按需定制,质监部门的检测合格证书更可以“直接花钱买”。

椭圆仪、健骑机、太空漫步机、坐推坐拉器……如今,在公园里、广场上、小区内,各类户外公共健身器材覆盖率不断提高,在一些地方甚至成为“标配”,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作为国家为推动全民健身而打造的惠民工程,大量公共健身器材从生产、质检到采购、安装、后期运维和监管等多个环节均“掉了链子”,令人大跌眼镜、不寒而栗。

生产环节偷工减料、检测环节弄虚作假、采购环节追求低价,多方形成的利益合谋闭环,将器材使用者的生命安全置之度外,常规的监管手段也难以奏效——当大量非标产品流入市场,使用过程中便有较高概率发生管材断裂、立柱倾覆等事故,这不仅是在给群众的生命安全“埋雷”,更可能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生态。这类器材多属公共服务性质,其中不少还打着公益捐赠的旗号,若粗制滥造、隐患重重,无疑构成了对公共服务、公益事业公信力的极大伤害。

公共健身器材健身不成反伤身,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公共服务领域的治理短板。一段时间以来,从公园长椅中间被焊上钢管,到盲道成了断头路、第三卫生间长期不开放,再到消防工具箱中的防毒面具不防毒、河边救生设备缺损丢失等,一些地方公共空间相关服务和设施的可及性和质量令人担忧。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属地权责不清,街道、社区、物业等部门在引入相关器材和设施时存在“装装样子”的短视心理,满足于“建了就行、有了便好”,在采购建设相关器材设施时,使公共安全让位于低价逻辑,一味图便宜却未真正“把钱花在刀刃上”,在后续维保过程中也存在“建而不管、重建轻管”的误区;另一方面是一些生产者和经销商精准拿捏了一些采购者的特殊需求——既能在账面之下将实际价格做到更低,又能实现相关器材设施“金玉其外”的建设效果。当供给者以非标产品投客户所好而赚得盆满钵满,也进一步助长了腐败歪风。此外,公共服务意识欠缺,建设维管过程中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等,则是更深层的原因。

公共空间的服务设施,是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在为公众提供安全、便利与舒适的同时,也是健康福祉的“推进器”、城市文明的“展示窗”、经济活力的“支撑点”。某种意义上说,它们远非简单的“硬件”配置,更丈量着公共服务的诚意与智慧,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途径之一。眼下,守好公共健身器材的安全防线,需要相关部门立案调查、查封产品、责令停产等。长远看,构建覆盖生产、认证、采购、安装和运维在内的全链条监管机制,从源头上确保产品质量、斩断各方伸向公共健身器材的不当得利之手,则更为迫切。

在国家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努力打造群众身边的体育生态圈的背景下,大量非标公共健身器材流入市场,无疑是极为不和谐的音符,同时也提醒我们警惕一些惠民工程成为别有用心者赚黑心钱的遮羞布,只有打起十二分精神严格把关和监管,才能让公共安全、公众利益不打折扣,让民生福祉切实落地——那一根根钢管和立柱托起的,是群众的健身梦想,更是沉甸甸的民生。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