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渔执法不能松劲

2025-06-18 07:1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随着长江渔业资源快速恢复与禁渔执法力度持续加大,一些非法捕捞团伙的作案方式花样翻新,不但使用更高级工具,甚至有时搞起反侦查,与执法人员打游击。可以看出,当前禁渔执法监管难度在升级,非法捕捞仍面临反弹压力,长江禁渔工作有一定艰巨性和长期性。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经过近5年努力,执法监管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不能松劲,还需持续加强。

地方还得牢牢扛起监管的责任。随着长江生态发生喜人变化,有些地方出现了麻痹思想甚至错误认识,比如有人说长江生态环境转好就可以开捕了,少数干部出现疲劳厌战等心态,工作落实的力度也有些松懈。我们要看到,长江禁渔取得的是阶段性成果,现在的长江生态顶多是“大病初愈”。守护好一江碧水,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地方的工作责任不能松。

执法监管力量还需要不断加强。调研发现,一些地方渔政执法力量难以满足禁渔“持久战”的需要。这种不足表现在各个方面,有的是在岗执法人员年龄老化、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是执法能力与高强度执法工作、高标准执法要求仍有差距。加强执法监管也需要从不同方向着力,强化执法人员培训,提升渔政执法人员素质能力等,都是需要加强的工作。

长江十年禁渔“下半程”,需建立“人防+技防+智防”结合的禁捕监管机制,推动禁渔常态长效。这对执法经费保障也提出了新要求。在部分禁捕水域较广、地理环境复杂、监管任务较重地区,地方财力有限,执法装备建设、设施更新维护均缺乏可持续的经费支持,已经制约了执法工作有效开展。为困难地区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提升渔政执法监管能力,是推动长江禁捕的重要保障。

长江禁捕是长时段、全流域的工作,紧盯重点水域重要节点显得尤为重要。非法捕捞往往出现在一些薄弱环节。因此,做好禁捕工作,还得突出节假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盯住长江口、跨省交界和水生生物保护区等重点水域,防止非法捕捞反弹回潮。对于网络销售的“电鱼背包”“可视锚鱼”“醉药”“清塘神器”等禁用渔具,也得“道高一尺”,适时开展集中整治专项行动。

长江禁捕是一项十年为期的重要工作。如今,时间近半,我们既要为取得的成绩而欣慰,也不能放松要求。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认真落实,就一定能把长江的事情办好。(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 霖)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禁渔执法不能松劲

2025年06月18日 07:1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随着长江渔业资源快速恢复与禁渔执法力度持续加大,一些非法捕捞团伙的作案方式花样翻新,不但使用更高级工具,甚至有时搞起反侦查,与执法人员打游击。可以看出,当前禁渔执法监管难度在升级,非法捕捞仍面临反弹压力,长江禁渔工作有一定艰巨性和长期性。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经过近5年努力,执法监管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不能松劲,还需持续加强。

地方还得牢牢扛起监管的责任。随着长江生态发生喜人变化,有些地方出现了麻痹思想甚至错误认识,比如有人说长江生态环境转好就可以开捕了,少数干部出现疲劳厌战等心态,工作落实的力度也有些松懈。我们要看到,长江禁渔取得的是阶段性成果,现在的长江生态顶多是“大病初愈”。守护好一江碧水,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地方的工作责任不能松。

执法监管力量还需要不断加强。调研发现,一些地方渔政执法力量难以满足禁渔“持久战”的需要。这种不足表现在各个方面,有的是在岗执法人员年龄老化、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是执法能力与高强度执法工作、高标准执法要求仍有差距。加强执法监管也需要从不同方向着力,强化执法人员培训,提升渔政执法人员素质能力等,都是需要加强的工作。

长江十年禁渔“下半程”,需建立“人防+技防+智防”结合的禁捕监管机制,推动禁渔常态长效。这对执法经费保障也提出了新要求。在部分禁捕水域较广、地理环境复杂、监管任务较重地区,地方财力有限,执法装备建设、设施更新维护均缺乏可持续的经费支持,已经制约了执法工作有效开展。为困难地区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提升渔政执法监管能力,是推动长江禁捕的重要保障。

长江禁捕是长时段、全流域的工作,紧盯重点水域重要节点显得尤为重要。非法捕捞往往出现在一些薄弱环节。因此,做好禁捕工作,还得突出节假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盯住长江口、跨省交界和水生生物保护区等重点水域,防止非法捕捞反弹回潮。对于网络销售的“电鱼背包”“可视锚鱼”“醉药”“清塘神器”等禁用渔具,也得“道高一尺”,适时开展集中整治专项行动。

长江禁捕是一项十年为期的重要工作。如今,时间近半,我们既要为取得的成绩而欣慰,也不能放松要求。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认真落实,就一定能把长江的事情办好。(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 霖)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