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助力非洲,应对西方“教育断粮”

2025-06-17 07:54 来源:环球时报

近期,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全球援助收缩政策形成一股在全球教育治理领域的“逆全球化”浪潮,对非洲教育的持续发展造成巨大负面冲击。与此同时,全球南方范围内的教育合作,尤其是中非教育合作方兴未艾。由此,非洲教育国际合作领域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即西方的“拆梯子”模式和以中国为主的全球南方国家的“脚手架”模式。

西方国家的“教育断粮”政策正在非洲大陆引发连锁危机。美国国际开发署1月20日中断对埃及10所大学2024-25学年1077名学生的资助。荷兰3月宣布削减24亿欧元国际援助预算,而此前由其外交部资助的“橙色知识计划”已于去年底正式结束。同月,英国宣布计划在两年内削减官方发展援助预算至GDP的0.3%,国际救助儿童会预估这一举措将使得全球220万儿童面临失学风险,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受到的冲击尤其严重。今年的世界经济论坛同样指出,资金持续短缺可能加剧全球南方国家青年的失学、失业危机。

从深层次看,西方国家“教育断粮”的政策转向不仅暴露了非洲教育体系的脆弱性,也揭示了西方霸权主导下全球教育治理体系的深层矛盾。长期以来,援助国通过附加意识形态输出与技术标准植入,使一些非洲国家陷入“援助依赖—主权让渡”的恶性循环。非洲大陆的依附性发展模式本质上是殖民遗产的延续,其带来的教育主权危机尤为触目惊心。法语国家及地区国际组织(OIF)2022年的数据显示,全球目前有3.21亿法语使用者,其中62%生活在非洲。法国在殖民时期的“文化同化”战略通过集权式教育体系与法语教学,培养了依附于殖民母国的本土精英阶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最近一次(2022)列出的世界上成人识字率最低的3个国家,都是法国在非洲的前殖民地。

进而言之,这导致非洲国家的教育主权受到侵蚀。教育作为国家主权的核心构成部分,关乎“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立国之本。教育主权丧失的直接后果是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新殖民主义教育体系培养出的精英往往选择流向发达国家,不愿回国效力;而大众却没能获得基本的教育资源保障。近日,非洲领导力大学(ALU)发布的《2025非洲劳动力准备情况调查》显示,仅44%的中学毕业生计划留在非洲工作。

更具危害性的是,教育主权的丧失有可能直接威胁到国家主权。《经济学人》近期文章《非洲人需要工作,其他地区需要工人》,“鼓励”非洲国家将人才流失视作一种“出口”的形式,甚至暗示“侨民群体可以通过资助反对派等方式推动政权瓦解”。这种赤裸裸的表述暴露了西方国家的真实意图:试图通过操纵侨民直接干预对象国的内政。因此,当西方基于本国利益收缩调整政策时,受援国的依附性发展模式缺陷便暴露无遗:既无法抵御外部政策突变,西方援助的资金“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更无法满足非洲自主发展的现实需求。

西方“教育断粮”这一“拆梯子”的做法,迫使非洲各国一方面需要加强本国的教育治理和教育主权建设,另一方面需要加强与非西方国家的国际合作。卢旺达就是推进知识型经济建设,实现“两手抓”的成功案例。卢旺达于2016年进行了重点培养实践技能的课程体系改革,评估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适配性,并重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符合国家产业需求的创新人才。正如卢旺达前任教育部长所强调的,“教育是实现所有政策目标的核心”,该国还于今年2月与世界银行共同主办南南学习论坛,分享全球南方国家发展经验。

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正在加强教育合作与教育援助,搭建非洲发展的“脚手架”。中国的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模式与西方不同,不搞“家长式”“施舍式”援助,而是充分倾听非洲的需要,加强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合作。2024年的中非合作论坛承诺未来3年重点支持非洲教育转型和人才培养,合作的关键就在于将非洲的人才红利转化为助力本国现代化发展的动能。在职业技能培训领域,中方实施“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至今在非洲15国建成17家鲁班工坊,开设了机械与制造、交通、电气与自动化、电子与信息技术、新能源、建筑、医疗健康等多个专业,为非洲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高等教育方面,中国一些著名大学领衔与非洲高校开展合作,聚焦数字教育、卫生健康、农业发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多个领域。 

当前全球教育治理体系正经历剧烈变革,以满足西方需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崩塌,非洲国家的教育主权意识和寻求非西方国家合作的意识,正在危机中加速觉醒。中非教育合作是南南合作的典范,体现了中国对全球南方国家探索自主发展道路的坚定支持。这将打破北方国家知识技术垄断优势,实现全球知识分享与公平发展,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教育治理体系注入新动能。(作者是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生)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助力非洲,应对西方“教育断粮”

2025年06月17日 07:54   来源:环球时报   孙誉绮

近期,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全球援助收缩政策形成一股在全球教育治理领域的“逆全球化”浪潮,对非洲教育的持续发展造成巨大负面冲击。与此同时,全球南方范围内的教育合作,尤其是中非教育合作方兴未艾。由此,非洲教育国际合作领域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即西方的“拆梯子”模式和以中国为主的全球南方国家的“脚手架”模式。

西方国家的“教育断粮”政策正在非洲大陆引发连锁危机。美国国际开发署1月20日中断对埃及10所大学2024-25学年1077名学生的资助。荷兰3月宣布削减24亿欧元国际援助预算,而此前由其外交部资助的“橙色知识计划”已于去年底正式结束。同月,英国宣布计划在两年内削减官方发展援助预算至GDP的0.3%,国际救助儿童会预估这一举措将使得全球220万儿童面临失学风险,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受到的冲击尤其严重。今年的世界经济论坛同样指出,资金持续短缺可能加剧全球南方国家青年的失学、失业危机。

从深层次看,西方国家“教育断粮”的政策转向不仅暴露了非洲教育体系的脆弱性,也揭示了西方霸权主导下全球教育治理体系的深层矛盾。长期以来,援助国通过附加意识形态输出与技术标准植入,使一些非洲国家陷入“援助依赖—主权让渡”的恶性循环。非洲大陆的依附性发展模式本质上是殖民遗产的延续,其带来的教育主权危机尤为触目惊心。法语国家及地区国际组织(OIF)2022年的数据显示,全球目前有3.21亿法语使用者,其中62%生活在非洲。法国在殖民时期的“文化同化”战略通过集权式教育体系与法语教学,培养了依附于殖民母国的本土精英阶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最近一次(2022)列出的世界上成人识字率最低的3个国家,都是法国在非洲的前殖民地。

进而言之,这导致非洲国家的教育主权受到侵蚀。教育作为国家主权的核心构成部分,关乎“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立国之本。教育主权丧失的直接后果是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新殖民主义教育体系培养出的精英往往选择流向发达国家,不愿回国效力;而大众却没能获得基本的教育资源保障。近日,非洲领导力大学(ALU)发布的《2025非洲劳动力准备情况调查》显示,仅44%的中学毕业生计划留在非洲工作。

更具危害性的是,教育主权的丧失有可能直接威胁到国家主权。《经济学人》近期文章《非洲人需要工作,其他地区需要工人》,“鼓励”非洲国家将人才流失视作一种“出口”的形式,甚至暗示“侨民群体可以通过资助反对派等方式推动政权瓦解”。这种赤裸裸的表述暴露了西方国家的真实意图:试图通过操纵侨民直接干预对象国的内政。因此,当西方基于本国利益收缩调整政策时,受援国的依附性发展模式缺陷便暴露无遗:既无法抵御外部政策突变,西方援助的资金“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更无法满足非洲自主发展的现实需求。

西方“教育断粮”这一“拆梯子”的做法,迫使非洲各国一方面需要加强本国的教育治理和教育主权建设,另一方面需要加强与非西方国家的国际合作。卢旺达就是推进知识型经济建设,实现“两手抓”的成功案例。卢旺达于2016年进行了重点培养实践技能的课程体系改革,评估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适配性,并重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符合国家产业需求的创新人才。正如卢旺达前任教育部长所强调的,“教育是实现所有政策目标的核心”,该国还于今年2月与世界银行共同主办南南学习论坛,分享全球南方国家发展经验。

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正在加强教育合作与教育援助,搭建非洲发展的“脚手架”。中国的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模式与西方不同,不搞“家长式”“施舍式”援助,而是充分倾听非洲的需要,加强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合作。2024年的中非合作论坛承诺未来3年重点支持非洲教育转型和人才培养,合作的关键就在于将非洲的人才红利转化为助力本国现代化发展的动能。在职业技能培训领域,中方实施“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至今在非洲15国建成17家鲁班工坊,开设了机械与制造、交通、电气与自动化、电子与信息技术、新能源、建筑、医疗健康等多个专业,为非洲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高等教育方面,中国一些著名大学领衔与非洲高校开展合作,聚焦数字教育、卫生健康、农业发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多个领域。 

当前全球教育治理体系正经历剧烈变革,以满足西方需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崩塌,非洲国家的教育主权意识和寻求非西方国家合作的意识,正在危机中加速觉醒。中非教育合作是南南合作的典范,体现了中国对全球南方国家探索自主发展道路的坚定支持。这将打破北方国家知识技术垄断优势,实现全球知识分享与公平发展,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教育治理体系注入新动能。(作者是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