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吉林省纪委监委公开通报辽源市委原常委、东丰县委原书记曾海洋盲目举债上马不符合当地实际的项目,搞“政绩工程”问题。通报称,曾海洋主导推动投入巨额资金兴建“东丰国际梅花鹿产业创投园”项目,2022年底投入使用至今,仅有少量企业入驻,项目长期处于严重亏损状态,给财政造成严重负担。
不切实际地举债建“产业创投园”,本质上是政绩观出了问题。以发展经济为幌子,上马一些不具备条件、不适合地方的“高新产业园”“国际创投园”,往往因为脱离实际难以有效运转,成了劳民伤财的负面典型。这种打着“培育新产业和经济增长点”旗号、却行“捞政绩”之实的产业园,危害不容小觑。
“政绩工程”多发频发,跟一些地方考核不科学有一定关系。一些地方仍旧唯GDP论,只认项目引进、固定资产投资等所谓“关键指标”,导致一些地方领导不得不举债做数据,把没有企业入驻的产业园建起来,把没有创业者的创业园装修起来,换取GDP的一时增长。结果是,产业园建了不少,占地指标损耗了不少,部分经济指标短时间上去了,地方却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千算万算,不如踏踏实实为民谋利合算。盲目举债捞政绩谋私利,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认定为违反政治纪律,并规定为“从重或者加重处分”情形,给全体党员干部发出强烈的“禁止”信号。
遏制“政绩工程”必须多角度发力。一方面警钟常敲,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让其始终心存敬畏。另一方面,尽快完善有关制度和考核,加强对“一把手”监督。此外,还应落实和完善项目建设决策终身追责制和集体决策制。
在鼓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前提下,有关部门和地方要高度重视项目质量,尤其是对于一些需要举债建设的项目,更要擦亮眼睛,倒逼地方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让“政绩工程”无处遁形。(本报评论员张建)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