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器材 “带病上岗”,公共安全岂容 “偷工减料”

2025-06-17 07:34 来源:红网

近日,央视《财经调查》栏目曝光了公共健身器材领域的乱象,令人触目惊心。部分生产厂家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器材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致使大量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给公众健身安全埋下重大隐患。这一现象不仅损害了民众的切身利益,更对公共安全与健康构成了直接威胁。

在河北省定州市的大奇连村,聚集着众多公共健身器材生产厂家。其中,一些企业生产的非标准器材,管材壁厚度远低于国家标准,抗锈蚀能力和承重强度大幅下降,断裂风险剧增。安装方式也存在严重违规,将本应“地埋”的器材改为“地上”安装,仅用几颗膨胀螺钉固定,极易导致器材松动、倾倒。更为恶劣的是,部分企业竟可按需定制合格证,伪造检验报告和认证证书,让劣质产品披上“合规”外衣,堂而皇之地流向全国各地。

公共健身器材本应是助力全民健身、提升公众健康水平的重要设施。然而,当这些器材因偷工减料而“带病上岗”,便沦为了伤人的“凶器”。近年来,全国多地频发因公共健身器材质量问题、安装问题导致的伤人事故,从孩童到老人,受害者不计其数。这些事故不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了伤痛与损失,也严重影响了公众对公共设施的信任,阻碍了全民健身事业的健康发展。

健身器材“带病上岗”,究其根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企业层面看,部分厂家唯利是图,丧失基本的商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无视国家标准与消费者安全,肆意偷工减料、制假售假。从市场层面讲,低价竞争的不良风气盛行,一些采购方片面追求低成本,忽视产品质量,为非标器材提供了生存空间。从监管层面而言,相关部门在生产、流通、安装、验收等环节的监管存在漏洞,未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和制止违规行为,使得问题器材得以在市场上泛滥。

公共安全无小事,尤其是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健身器材,其质量与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益。面对此次央视曝光的问题,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迅速行动,联合当地执法人员会同公安等部门,对涉事企业依法立案调查,查封产品、责令停产,展现出坚决整治的决心。但要彻底消除公共健身器材领域的乱象,还需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监管力度。监管部门应建立健全全链条、常态化的监管机制,从生产源头到市场流通,再到安装使用,对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把控。加大对违规企业的惩处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使其不敢、不能、不想再偷工减料、制假售假。另一方面,要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公共健身器材采购标准与流程,杜绝低价中标乱象,引导采购方注重产品质量与安全性。同时,加强行业自律,推动企业诚信经营,通过市场机制淘汰不良企业。此外,还应加强公众监督与社会共治。鼓励公众积极举报问题器材,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发挥媒体监督作用,及时曝光不良企业与违规行为,形成舆论压力。

全民健身,安全先行。只有让每一件公共健身器材都符合标准、安全可靠,才能让民众放心锻炼、享受健康。期待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公共健身器材领域能够得到彻底整治,真正成为守护公众健康的坚固防线,为全民健身事业的蓬勃发展保驾护航。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健身器材 “带病上岗”,公共安全岂容 “偷工减料”

2025年06月17日 07:34   来源:红网   成佳瑶

近日,央视《财经调查》栏目曝光了公共健身器材领域的乱象,令人触目惊心。部分生产厂家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器材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致使大量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给公众健身安全埋下重大隐患。这一现象不仅损害了民众的切身利益,更对公共安全与健康构成了直接威胁。

在河北省定州市的大奇连村,聚集着众多公共健身器材生产厂家。其中,一些企业生产的非标准器材,管材壁厚度远低于国家标准,抗锈蚀能力和承重强度大幅下降,断裂风险剧增。安装方式也存在严重违规,将本应“地埋”的器材改为“地上”安装,仅用几颗膨胀螺钉固定,极易导致器材松动、倾倒。更为恶劣的是,部分企业竟可按需定制合格证,伪造检验报告和认证证书,让劣质产品披上“合规”外衣,堂而皇之地流向全国各地。

公共健身器材本应是助力全民健身、提升公众健康水平的重要设施。然而,当这些器材因偷工减料而“带病上岗”,便沦为了伤人的“凶器”。近年来,全国多地频发因公共健身器材质量问题、安装问题导致的伤人事故,从孩童到老人,受害者不计其数。这些事故不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了伤痛与损失,也严重影响了公众对公共设施的信任,阻碍了全民健身事业的健康发展。

健身器材“带病上岗”,究其根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企业层面看,部分厂家唯利是图,丧失基本的商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无视国家标准与消费者安全,肆意偷工减料、制假售假。从市场层面讲,低价竞争的不良风气盛行,一些采购方片面追求低成本,忽视产品质量,为非标器材提供了生存空间。从监管层面而言,相关部门在生产、流通、安装、验收等环节的监管存在漏洞,未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和制止违规行为,使得问题器材得以在市场上泛滥。

公共安全无小事,尤其是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健身器材,其质量与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益。面对此次央视曝光的问题,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迅速行动,联合当地执法人员会同公安等部门,对涉事企业依法立案调查,查封产品、责令停产,展现出坚决整治的决心。但要彻底消除公共健身器材领域的乱象,还需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监管力度。监管部门应建立健全全链条、常态化的监管机制,从生产源头到市场流通,再到安装使用,对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把控。加大对违规企业的惩处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使其不敢、不能、不想再偷工减料、制假售假。另一方面,要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公共健身器材采购标准与流程,杜绝低价中标乱象,引导采购方注重产品质量与安全性。同时,加强行业自律,推动企业诚信经营,通过市场机制淘汰不良企业。此外,还应加强公众监督与社会共治。鼓励公众积极举报问题器材,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发挥媒体监督作用,及时曝光不良企业与违规行为,形成舆论压力。

全民健身,安全先行。只有让每一件公共健身器材都符合标准、安全可靠,才能让民众放心锻炼、享受健康。期待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公共健身器材领域能够得到彻底整治,真正成为守护公众健康的坚固防线,为全民健身事业的蓬勃发展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