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签扩容带来服务贸易新机遇

2025-06-17 07:1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我国免签“朋友圈”再迎扩容。自6月12日起,中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适用国家增至55国;截至6月9日,适用单方面免签政策来华国家已扩展至47个。免签名单不断变长,彰显了我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当体验式消费叠加全球流量,给城市旅游业发展带来新机遇,要积极推进消费供给侧提质,通过要素集成、区域联动、产业协作等方式,进一步提升附加值、延长消费链,以多元玩法展示更大发展活力,促进服务贸易加快升级。

从“city不city”成为年度流行词到“China Travel”火爆海外,说走就走的中国游打开了世界了解中国的新窗口。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各口岸免签入境外国人2011.5万人次,同比上升112.3%。去年12月,我国过境免签政策进一步放宽优化,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由原来的72小时和144小时均延长为240小时,为过境免签人员新增21个入出境口岸,至60个口岸。

随着支付与政务等入境“基础题”逐步破解,免签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城市服务竞赛已进入特色产品与场景创新的“加分项”阶段。这一阶段,提供更好的体验成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动力。在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接住入境客流后,如何用丰富的消费场景和高品质体验“黏住”大客流,进而将人员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和发展红利,成为城市比拼的又一场更深层次大考。

多要素集成,深度融合拓展边界。与传统大而化之的游山玩水相比,如今的旅游呈现边界越来越模糊、需求越来越具体、互动越来越活跃的特点。这意味着要跳出文旅看文旅,激活全域要素资源,开发更多互动性场景和项目。例如,上海作为我国开放的枢纽门户,其“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的打法将城市要素资源充分激活、统筹联动,把重大赛会、展览、演出等作为引流端口,做长链条、拓展边界,产生较强辐射带动效应。不过,多要素集成并非“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活动叠加,要结合城市特点挖掘各元素之间的关联性,准确找到切入口,才能打开全新发展空间,释放成倍能量。

跨区域联动,解锁更多开放入口。从入境游首选地统计来看,北京、成都、西安等地备受欢迎,这些城市往往历史文化古迹和博物馆相对密集,展馆和景点较为集中,能够承载较长停留时间。而这也恰恰打开了跨区域联动的新思路。从分布看,上述城市大多为区域中心城市,得益于便捷的高铁交通,可通过高铁联动周边城市打开更多开放入口,发挥区域协同效应。比如,在长三角地区,就可通过南京、杭州、上海等枢纽联动苏浙沪大部分市县,打通更多路线、释放潜在需求、延长消费链条。

产业强协作,挖掘时代感特色产品。“第一天打卡黄鹤楼,感受历史文化底蕴;第二天体验无人驾驶,感受中国科技发展”,在武汉,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旅游产品获得外国游客青睐。我国在工业制造和科技创新领域的进步发展推动沉浸式体验成为打卡新场景,体验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人形机器人等活动蕴含广阔蓝海。各地可通过产业协同,推动文旅业与工业、农业等更多产业结合,打造丰富的差异化旅游产品,形成更多对标国际、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新名片。

眼下,恰逢入境游旺季,一些三四线城市也成了热门旅游目的地,但和入境接待体系较为成熟完备的一二线城市相比,前者在服务保障、路线规划、产品设计等方面需进一步提高供给质量,在与一线城市互为补充中展现独具特色的小城之美。(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纪文慧)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免签扩容带来服务贸易新机遇

2025年06月17日 07:1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我国免签“朋友圈”再迎扩容。自6月12日起,中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适用国家增至55国;截至6月9日,适用单方面免签政策来华国家已扩展至47个。免签名单不断变长,彰显了我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当体验式消费叠加全球流量,给城市旅游业发展带来新机遇,要积极推进消费供给侧提质,通过要素集成、区域联动、产业协作等方式,进一步提升附加值、延长消费链,以多元玩法展示更大发展活力,促进服务贸易加快升级。

从“city不city”成为年度流行词到“China Travel”火爆海外,说走就走的中国游打开了世界了解中国的新窗口。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各口岸免签入境外国人2011.5万人次,同比上升112.3%。去年12月,我国过境免签政策进一步放宽优化,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由原来的72小时和144小时均延长为240小时,为过境免签人员新增21个入出境口岸,至60个口岸。

随着支付与政务等入境“基础题”逐步破解,免签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城市服务竞赛已进入特色产品与场景创新的“加分项”阶段。这一阶段,提供更好的体验成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动力。在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接住入境客流后,如何用丰富的消费场景和高品质体验“黏住”大客流,进而将人员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和发展红利,成为城市比拼的又一场更深层次大考。

多要素集成,深度融合拓展边界。与传统大而化之的游山玩水相比,如今的旅游呈现边界越来越模糊、需求越来越具体、互动越来越活跃的特点。这意味着要跳出文旅看文旅,激活全域要素资源,开发更多互动性场景和项目。例如,上海作为我国开放的枢纽门户,其“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的打法将城市要素资源充分激活、统筹联动,把重大赛会、展览、演出等作为引流端口,做长链条、拓展边界,产生较强辐射带动效应。不过,多要素集成并非“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活动叠加,要结合城市特点挖掘各元素之间的关联性,准确找到切入口,才能打开全新发展空间,释放成倍能量。

跨区域联动,解锁更多开放入口。从入境游首选地统计来看,北京、成都、西安等地备受欢迎,这些城市往往历史文化古迹和博物馆相对密集,展馆和景点较为集中,能够承载较长停留时间。而这也恰恰打开了跨区域联动的新思路。从分布看,上述城市大多为区域中心城市,得益于便捷的高铁交通,可通过高铁联动周边城市打开更多开放入口,发挥区域协同效应。比如,在长三角地区,就可通过南京、杭州、上海等枢纽联动苏浙沪大部分市县,打通更多路线、释放潜在需求、延长消费链条。

产业强协作,挖掘时代感特色产品。“第一天打卡黄鹤楼,感受历史文化底蕴;第二天体验无人驾驶,感受中国科技发展”,在武汉,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旅游产品获得外国游客青睐。我国在工业制造和科技创新领域的进步发展推动沉浸式体验成为打卡新场景,体验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人形机器人等活动蕴含广阔蓝海。各地可通过产业协同,推动文旅业与工业、农业等更多产业结合,打造丰富的差异化旅游产品,形成更多对标国际、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新名片。

眼下,恰逢入境游旺季,一些三四线城市也成了热门旅游目的地,但和入境接待体系较为成熟完备的一二线城市相比,前者在服务保障、路线规划、产品设计等方面需进一步提高供给质量,在与一线城市互为补充中展现独具特色的小城之美。(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纪文慧)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