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剧情演绎”必须有边界

2025-06-17 07:12 来源:南方日报

骑手送餐超时,惨遭顾客殴打;外地摊主做生意,被本地人排挤欺负……刷到这样的短视频,你是否义愤填膺、有话要讲?不过,这可能应了一句网络热梗“认真你就输了”,小心它们是“剧本杀”。

近日,有媒体就短视频领域出现的虚假摆拍、虚假人设、虚假营销、炒作争议性话题等问题展开调查,引发社会关注。

一段时间以来,“小学生巴黎丢寒假作业”“女子挺5个月孕肚征婚”“喂住院婆婆吃泡面虐待婆婆”等短视频频频掀起流量风暴,搅动着无数网友的日常生活。然而,“大流量”背后并不一定都是“真故事”。上述摆拍视频被查证曝光后,不少人直呼“上了大当”“同情心被消费”“为了流量不择手段”。为此,在提醒广大用户别被短视频“剧本杀”骗了的同时,更应看清其意图、破解其套路,深度思索如何守护清朗网络空间。

以热点事件、争议性话题为切入口,按“真实”的社会新闻形式包装,摆拍视频通常以虚假面目示人。值得一提的是,流量热潮下,部分机构媒体的“转评赞”,也为虚假视频的传播添了一把火。高点击率叠加高关注度带来的广告收入等利益,也就源源不断。放眼整个链条,很多自媒体博主采用的就是“摆拍炒作—吸引眼球—圈粉涨粉—直播带货”套路,而劣币驱逐良币的可能后果,需要我们高度警惕。

当然,并非所有创作类短视频都要被打上虚假摆拍的标签。事实上,剧情演绎本就是短视频的赛道之一,很多博主凭借巧思满满的剧本、活灵活现的演技“圈粉”无数,更有不少官方号通过虚构演绎的方式创作反诈剧情、拍摄科普短剧,实现了业务工作与宣传效果的双赢。演绎是否逾矩,关键要看:是否对虚构情节进行了标注;是否刻意模糊“摆拍视频”和“真实记录”的界限;内容是否具有不良的社会导向。唯有不踩红线、坚持底线,才有可能实现作品“出圈”又“出彩”。

严管虚假摆拍视频,创作者是重要一环,包括监管部门、网络平台在内的多方主体亦不容忽视。今年4月,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自导自演式造假是整治重点之一。如果说集中整治重在“走深”,那常态化监管则重在“走远”。主动核准当事人身份、核实疑似演绎内容、加强人工智能检测、完善投诉举报渠道……在出手整治虚假短视频这条路上,网络平台还可以做得更多更好。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短视频“剧情演绎”必须有边界

2025年06月17日 07:12   来源:南方日报   静子

骑手送餐超时,惨遭顾客殴打;外地摊主做生意,被本地人排挤欺负……刷到这样的短视频,你是否义愤填膺、有话要讲?不过,这可能应了一句网络热梗“认真你就输了”,小心它们是“剧本杀”。

近日,有媒体就短视频领域出现的虚假摆拍、虚假人设、虚假营销、炒作争议性话题等问题展开调查,引发社会关注。

一段时间以来,“小学生巴黎丢寒假作业”“女子挺5个月孕肚征婚”“喂住院婆婆吃泡面虐待婆婆”等短视频频频掀起流量风暴,搅动着无数网友的日常生活。然而,“大流量”背后并不一定都是“真故事”。上述摆拍视频被查证曝光后,不少人直呼“上了大当”“同情心被消费”“为了流量不择手段”。为此,在提醒广大用户别被短视频“剧本杀”骗了的同时,更应看清其意图、破解其套路,深度思索如何守护清朗网络空间。

以热点事件、争议性话题为切入口,按“真实”的社会新闻形式包装,摆拍视频通常以虚假面目示人。值得一提的是,流量热潮下,部分机构媒体的“转评赞”,也为虚假视频的传播添了一把火。高点击率叠加高关注度带来的广告收入等利益,也就源源不断。放眼整个链条,很多自媒体博主采用的就是“摆拍炒作—吸引眼球—圈粉涨粉—直播带货”套路,而劣币驱逐良币的可能后果,需要我们高度警惕。

当然,并非所有创作类短视频都要被打上虚假摆拍的标签。事实上,剧情演绎本就是短视频的赛道之一,很多博主凭借巧思满满的剧本、活灵活现的演技“圈粉”无数,更有不少官方号通过虚构演绎的方式创作反诈剧情、拍摄科普短剧,实现了业务工作与宣传效果的双赢。演绎是否逾矩,关键要看:是否对虚构情节进行了标注;是否刻意模糊“摆拍视频”和“真实记录”的界限;内容是否具有不良的社会导向。唯有不踩红线、坚持底线,才有可能实现作品“出圈”又“出彩”。

严管虚假摆拍视频,创作者是重要一环,包括监管部门、网络平台在内的多方主体亦不容忽视。今年4月,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自导自演式造假是整治重点之一。如果说集中整治重在“走深”,那常态化监管则重在“走远”。主动核准当事人身份、核实疑似演绎内容、加强人工智能检测、完善投诉举报渠道……在出手整治虚假短视频这条路上,网络平台还可以做得更多更好。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