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该是惠民利民的公共健身器材,竟成了威胁公众安全的“伤身利器”!央视《财经调查》栏目近期接到了多个消费者的举报,信息显示,一些生产厂家将不合格的公共健身器材销售进了市场,个别公共健身器材因质量问题、安装问题,屡屡发生伤人事件。
带着举报者提供的信息,记者对该领域的生产、安装、使用全链条开展了调查暗访。调查结果骇人听闻,有的厂家生产环节偷工减料,管材厚度不达标,导致钢材承重强度大幅下降,极易出现断裂风险;有的安装不合格,从“地埋”改成“地上”,极易导致立柱松动;有的厂家花钱购买假的检测合格证书,为非标公共健身器材披上了合规外衣;更夸张的是,有关机构的检测人员面对不合格产品,竟然建议“可以租一个或者借一个合格的公共健身器材用于检测”。
可以说,从生产到验收,从采购到安装,层层关卡形同虚设,劣质器材就这样“畅通无阻”地进入了各地的社区、公园、养老院。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近年来各地不时发生公共健身器材伤人事件。事实上,除了小部分是由于使用不当外,大多都是器材本身的质量问题所引发的。
无良商家固然可恨,但责任链重重失守,暴露出来的治理问题不容忽视。不少地方的公共健身器材“重采购而轻管理”,在招标时仅关注价格,忽视质量要求,导致部分生产厂家为降低成本而偷工减料、低价竞标。此外,维护责任主体不明确,导致无人真正关心健身器材质量和使用年限——厂家送检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花钱买合格证”,甚至器材损坏后长期无人维修,成为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