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ubu突然爆火,凭啥?

2025-06-16 09:24 来源:红网

最近,不管是商场里还是朋友圈,到处都能看到Labubu的影子。这只长着尖耳朵、咧嘴露着九颗尖牙,还有点“坏坏”表情的小怪兽,原本没啥名气,突然就成了年轻人都追捧的网红,火得一塌糊涂,让人忍不住好奇:它到底咋做到的?

在消费文化的浪潮中,营销热点层出不穷,从情人节的浪漫经济、双十一的购物狂欢,到“秋天第一杯奶茶”的话题营销,都展现出商业与文化融合的力量。然而,Labubu的走红路径却有着独特之处,其发展历程并非一蹴而就,更像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厚积薄发”。

其实Labubu诞生得不算晚,2015年就在香港一个艺术家画的绘本里出现了,可那时候就是个普通的卡通角色,没多少人知道。直到2018年,泡泡玛特把它做成盲盒卖,尽管获得了一定关注,但在竞争激烈的潮玩市场中,彼时的Labubu尚未展现出强劲的爆发潜力。

Labubu的逆袭,离不开泡泡玛特极具针对性的营销策略。盲盒模式利用消费者对未知的好奇心理,将购买过程转化为充满惊喜的体验,激发重复购买欲望;此外,泡泡玛特经常搞限量发售,一旦标上“限量款”“隐藏款”,不仅能赋予产品收藏价值,更在二手市场催生溢价空间,进一步提升其吸引力。

社交媒体也给Labubu的爆火加了不少油。国际明星如蕾哈娜、贝克汉姆等分享收藏,形成强大的示范效应;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用户自发创作的开箱视频、创意改造内容,不断扩大Labubu的影响力,让更多人被其独特魅力吸引。

当然,Labubu自身的产品特质才是其走红的核心要素。和那些可爱精致的玩偶不同,它长得夸张又另类,属于“丑萌丑萌”的类型。现在的年轻人就讨厌和别人撞款,就爱追求个性,Labubu这种不走寻常路的设计,正好戳中了大家的喜好,拿在手里感觉自己特别酷。而且这小家伙看着有点凶,却透着神秘和搞怪,像极了年轻人偶尔想叛逆、想搞怪的小心思,让人觉得特别有共鸣。生活压力这么大,Labubu就成了大家释放情绪、表达自我的一个小出口。

在商业运营层面,泡泡玛特围绕Labubu构建的生态体系同样值得关注。围绕它推出了一堆周边产品,手机壳、钥匙扣、笔记本啥都有,粉丝们走到哪都能秀一波“对Labubu的爱”。而且还经常和其他品牌、艺术家联名,比如和Vans联名的玩偶,把Labubu和潮流元素一结合,刚上市就被抢光了,通过持续制造话题热度,保持IP的市场活力。

然而,Labubu的火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市场上仿冒产品的出现,损害消费者权益;盲盒和限量的玩法,限量模式可能引发的非理性消费行为,值得警惕。未来,若想维持Labubu的热度,品牌方需加强市场监管与产品品质把控,相关部门也应完善行业规范,同时消费者自身也需要树立理性消费观念。

Labubu的爆火,不仅是一个商业成功案例,更是观察当代消费文化与青年心理的窗口。它的故事启示我们,在多元的市场环境中,独特的产品内核、精准的营销策略与健康的商业生态,缺一不可。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Labubu突然爆火,凭啥?

2025年06月16日 09:24   来源:红网   朱文飞

最近,不管是商场里还是朋友圈,到处都能看到Labubu的影子。这只长着尖耳朵、咧嘴露着九颗尖牙,还有点“坏坏”表情的小怪兽,原本没啥名气,突然就成了年轻人都追捧的网红,火得一塌糊涂,让人忍不住好奇:它到底咋做到的?

在消费文化的浪潮中,营销热点层出不穷,从情人节的浪漫经济、双十一的购物狂欢,到“秋天第一杯奶茶”的话题营销,都展现出商业与文化融合的力量。然而,Labubu的走红路径却有着独特之处,其发展历程并非一蹴而就,更像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厚积薄发”。

其实Labubu诞生得不算晚,2015年就在香港一个艺术家画的绘本里出现了,可那时候就是个普通的卡通角色,没多少人知道。直到2018年,泡泡玛特把它做成盲盒卖,尽管获得了一定关注,但在竞争激烈的潮玩市场中,彼时的Labubu尚未展现出强劲的爆发潜力。

Labubu的逆袭,离不开泡泡玛特极具针对性的营销策略。盲盒模式利用消费者对未知的好奇心理,将购买过程转化为充满惊喜的体验,激发重复购买欲望;此外,泡泡玛特经常搞限量发售,一旦标上“限量款”“隐藏款”,不仅能赋予产品收藏价值,更在二手市场催生溢价空间,进一步提升其吸引力。

社交媒体也给Labubu的爆火加了不少油。国际明星如蕾哈娜、贝克汉姆等分享收藏,形成强大的示范效应;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用户自发创作的开箱视频、创意改造内容,不断扩大Labubu的影响力,让更多人被其独特魅力吸引。

当然,Labubu自身的产品特质才是其走红的核心要素。和那些可爱精致的玩偶不同,它长得夸张又另类,属于“丑萌丑萌”的类型。现在的年轻人就讨厌和别人撞款,就爱追求个性,Labubu这种不走寻常路的设计,正好戳中了大家的喜好,拿在手里感觉自己特别酷。而且这小家伙看着有点凶,却透着神秘和搞怪,像极了年轻人偶尔想叛逆、想搞怪的小心思,让人觉得特别有共鸣。生活压力这么大,Labubu就成了大家释放情绪、表达自我的一个小出口。

在商业运营层面,泡泡玛特围绕Labubu构建的生态体系同样值得关注。围绕它推出了一堆周边产品,手机壳、钥匙扣、笔记本啥都有,粉丝们走到哪都能秀一波“对Labubu的爱”。而且还经常和其他品牌、艺术家联名,比如和Vans联名的玩偶,把Labubu和潮流元素一结合,刚上市就被抢光了,通过持续制造话题热度,保持IP的市场活力。

然而,Labubu的火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市场上仿冒产品的出现,损害消费者权益;盲盒和限量的玩法,限量模式可能引发的非理性消费行为,值得警惕。未来,若想维持Labubu的热度,品牌方需加强市场监管与产品品质把控,相关部门也应完善行业规范,同时消费者自身也需要树立理性消费观念。

Labubu的爆火,不仅是一个商业成功案例,更是观察当代消费文化与青年心理的窗口。它的故事启示我们,在多元的市场环境中,独特的产品内核、精准的营销策略与健康的商业生态,缺一不可。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