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坑老”要不得

2025-06-16 08:0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和全民健康意识提升,保健品市场持续扩容。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迫切需求,以疾病预防、养生保健为幌子,通过低价旅游、讲座学习、免费送礼品等形式,诱导老年人高价购买药品、保健品,严重损害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在全国部署开展老年人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专项整治工作,向社会传递守护老年人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的决心。

保健品“坑老”骗局套路大多类似,可为何老年人深信不疑、频频中招?究其原因,不外乎老年人缺乏陪伴,内心孤独,往往难以拒绝推销人员的情感攻势。免费体检等手段也让老年人容易放下心理防备,各类专业术语故弄玄虚,让老年人难辨真伪,最终掉入精心编织的陷阱。一旦受骗,轻则钱财受损、影响家庭和谐,重则耽误病情、危害生命健康。

整治保健品“坑老”乱象,是护航银发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保健品年销售额约2000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五成以上。打击保健品涉老欺诈,意在重塑市场规则、重构产业生态,引导企业着力创新产品、升级服务。此外,加强监管为老年人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也有助于充分释放老年人健康消费潜力。当老年人敢消费、愿消费,银发经济的市场半径将从药品、保健品不断扩展到教育娱乐、休闲旅游、智慧养老等更宽广的领域,真正成为拉动内需的新引擎。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治理保健品“坑老”也面临新挑战。保健品骗局正从线下走到线上,营销渠道从传统的会议、讲座转战到电商平台、视频直播领域。不法分子利用“国学文化”“中医养生”“快速致富”等噱头,诱导老年人下单,方式更为隐蔽,消费者维权和有关部门监管难度更大。对此,相关部门要创新技术手段,对商家资质、产品信息等进行严格审核,对网络广告、直播内容等进行监测,切实保护老年人权益,让保健品回归“助老”的产业发展正途。(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康琼艳)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保健品“坑老”要不得

2025年06月16日 08:0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和全民健康意识提升,保健品市场持续扩容。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迫切需求,以疾病预防、养生保健为幌子,通过低价旅游、讲座学习、免费送礼品等形式,诱导老年人高价购买药品、保健品,严重损害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在全国部署开展老年人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专项整治工作,向社会传递守护老年人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的决心。

保健品“坑老”骗局套路大多类似,可为何老年人深信不疑、频频中招?究其原因,不外乎老年人缺乏陪伴,内心孤独,往往难以拒绝推销人员的情感攻势。免费体检等手段也让老年人容易放下心理防备,各类专业术语故弄玄虚,让老年人难辨真伪,最终掉入精心编织的陷阱。一旦受骗,轻则钱财受损、影响家庭和谐,重则耽误病情、危害生命健康。

整治保健品“坑老”乱象,是护航银发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保健品年销售额约2000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五成以上。打击保健品涉老欺诈,意在重塑市场规则、重构产业生态,引导企业着力创新产品、升级服务。此外,加强监管为老年人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也有助于充分释放老年人健康消费潜力。当老年人敢消费、愿消费,银发经济的市场半径将从药品、保健品不断扩展到教育娱乐、休闲旅游、智慧养老等更宽广的领域,真正成为拉动内需的新引擎。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治理保健品“坑老”也面临新挑战。保健品骗局正从线下走到线上,营销渠道从传统的会议、讲座转战到电商平台、视频直播领域。不法分子利用“国学文化”“中医养生”“快速致富”等噱头,诱导老年人下单,方式更为隐蔽,消费者维权和有关部门监管难度更大。对此,相关部门要创新技术手段,对商家资质、产品信息等进行严格审核,对网络广告、直播内容等进行监测,切实保护老年人权益,让保健品回归“助老”的产业发展正途。(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康琼艳)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